L型細菌及其感染
L型(L菌)早就發現了,只是直到近20多年來由于不斷地改善,才對L菌及其感染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有關的報道才越來越多,其所致的病種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據國內擬診敗血癥的萬余例一般培養的結果,有細菌生長者僅占17.8%~18.4%,即使診斷為菌血癥者,細菌培養陽性者也僅占42%,膿汁培養陰性者達到27.3%,普通培養陰性者除疑厭氧菌外,就疑L菌;另有材料云,敗血癥常規血培養陽性率為13.2%,L菌的檢出率為36.3%,甚有高至60%~80%;急性風濕熱患者有83%從血中培養到L型鏈球菌;尿道感染尿常規培養細菌檢出率為9.9%,L菌占33.9%,后者中大腸桿菌L菌占23.1%,金葡菌L菌占21.4%。于今對L菌的認識已不僅是細菌形態學問題,而是涉及到傳染病學、遺傳學、病理學、細胞生物學、學及生物制品等廣泛領域的重要問題[1]。因而作者據手頭資料就此題目作一扼要介紹于下。??????
????????????????????
1? L菌名稱的由來
???
1935年英國學者Klieneberger在研究鼠咬熱的病原體念珠狀鏈桿菌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肉眼可見的微小菌落,其菌體呈高度多型性,認為是該菌的一個變種;因為該變種是在Lister醫學研究所內發現的,即取其第一個字母以命名,故稱為L菌。Lister是英國著名的學家。L菌也稱細菌L型,其可見的英文名稱就有5個之多,即L-form、L-phase、L-organism、L-phase
variant和Cell wall deficient bacteria,以前者為常見。
?
2? L菌的分布
?
??? 此型細菌分布極廣,可以說凡有細菌存在之處,如土壤、河水、動物器官及人體組織等,便有L菌的存在;病原微生物的L菌保存著一定的毒力,具有致病性。已經發現一些真菌和螺旋體也會變成L菌。
?
3? L菌的形成
?
??? 凡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菌壁,使其產生亞致死性損害的各種因素,均可誘生出L菌。其機制有以下兩種:
?
3.1? 自發形成?
?
很少見,機制不明;目前所知只有念珠狀鏈桿菌和擬桿菌可自然形成。
?
3.2? 誘導產生?
?
抗生素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萬古霉素、桿菌肽和溶葡萄球菌素等,在長期給藥后;酶的作用如溶菌酶和脂酶等;免疫作用如抗體、補體噬菌體和吞噬細胞等;氨基酸如甘氨酸、蛋氨酸和甲硫氨酸等;理化因素如亞硝酸鹽、D-環絲氨酸、紫外線、去氧膽酸鹽等,均可誘生此型細菌。這些因素導致產生L菌的機制有4種:改變細菌的DNA;破壞細菌的細胞壁;阻斷細菌的肽聚糖的合成和機體的免疫干擾[2]。
?
??? G+球菌以金葡菌為代表說明之。金葡菌的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為黏肽,占胞壁干重的50%~80%。β-內酰胺類抗生素和溶菌酶均可干擾其合成,使菌壁出現缺陷;溶菌酶還能破壞乙酰葡糖胺和乙酰胞壁酸分子間的連接;半合成青霉素的脂溶性強;這些均會破壞菌壁。G-桿菌的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脂多糖,黏肽含量少,只占菌壁干重的1%~10%,故不受β-內酰胺抗生素的影響,但可被脂酶所損害,進而菌壁便遭破壞。
4? L菌的形態與生物學特性
4.1? 形態學特性?
(1)細胞壁缺損:此型細菌雖然胞壁缺如或殘缺不全,但是只要其胞漿完整無損,在高滲環境中依然具有生命力,可生長繁殖;(2)基本形態:高度多形性,可表現為球狀、桿狀、鏈狀及絲狀形,且大小不一;菌落微小,直徑只1μm左右;在瓊脂培養基上,進而細胞壁便遭破壞菌落內陷,與普通的菌落外凸不同;在低倍下,菌落呈“油煎蛋”樣;在高倍鏡下,菌落邊緣為大形菌,比親本菌株要大,中心為小形菌。
4.2? 生物學特性? 6? L菌與支原體的區別 ???
兩者極易混淆,必須認真鑒別,其鑒別點如下:
L菌的形成是外界因素影響所致,而支原體則是固有形態,在分類學上毫無關系;L菌的菌落較大,為0.5~1.0mm,支原體的菌落則較小,為0.1~0.3mm;L菌有返祖性,支原體則無此特性;保色時間有別,L菌因為菌壁缺陷,致結晶紫易滲入,和支原體一樣均可被染成藍色,但前者的保色時間較長,后者則相反,很快褪色;兩者無共同的抗原性,不發生交叉反應;L菌在增殖期不需要膽固醇,而支原體則需要此種物質。 ????? 7? L菌的致病性[2,4~8] |
L菌感染的診斷必須依據細菌學,因其生長緩慢,故細菌學診斷較為困難,培養前必須為其選擇好適宜的培養基,創造好良好的條件。
?
?
8? L菌感染的抗菌藥物[2,8~10]的選擇
?
8.1? 適當選抗菌藥物?
?
親本菌株變成L菌株后,其藥敏性也隨之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要針對L菌的特點來選用抗菌藥物。因為菌壁缺如或殘缺不全,故不能采取作用于細菌壁的藥物,如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等,但后者臨床應用卻常有效,原因可能是菌壁并非均缺損,或此種抗生素也作用于細胞質之故。這些抗生素只能破壞其親本菌株,而對已失去菌壁、變成L菌株者無效,且會繼續誘生出L菌株來,致使病情遷延不愈;對此可選取對菌壁及胞漿膜均有效的抗生素,如萬古霉素、綠霉素和新生霉素等;可選取作用于胞漿膜和干擾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如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小諾霉素等氨基糖甙類抗菌藥物,它們對L菌株的殺滅作用要比對親本菌株更強,特別是前者對大多數氨基糖甙鈍化酶穩定,盡管臨床使用頻率高,也不易產生耐藥;也可選用大環內酯類和四環素類,分別如紅霉素、羅紅霉素、螺旋霉素,和多西霉素、美滿霉素等,這些抗生素均可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形成;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均是抑制致病菌的核酸的核成,從而發揮殺菌效應的;不宜選擇作用于胞漿膜上的磷脂的抗菌藥物,如多黏菌素B等,因G+細菌的菌壁及胞漿膜均缺乏磷脂,故這些抗生素對L菌株及其親本菌株是無效的。
?
8.2? 藥敏的變遷?
?
L菌的藥敏常有別于親本菌株,它可產生抗藥性,原來用的抗菌藥物的種類及劑量會失效能,必須更換藥物,加大劑量,才能有效;β-內酰胺類誘導的L菌,其致病性及其毒力均較為薄弱,以致癥狀較為緩和/或有所緩解,但停藥后,L菌又返祖為親本菌株,毒力增加,癥狀又顯化起來,此即所謂“反跳”;故治療必須長期,尤其是對于敗血癥。親本細菌耐藥的菌株轉變為L菌株后,細胞壁上的耐藥R質粒通常會因菌壁缺損而丟失,返祖后耐藥性不能恢復;但R質粒丟失與否要看菌壁損失的程度,當編碼耐藥的DNA還結合存在時,耐藥性就會繼續存在。
?
8.3? 聯合用藥?
?
通常在應用抗生素時,要采用兼顧療法,既對L菌,又對其親本菌株用藥。這是因為抗生素作用于親本菌株可誘導其變為無菌壁的L菌株,但同期中L菌株也可返祖為有菌壁的親本菌株,或兩型菌株同時存在。
?
【參考文獻】略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人民醫院傳染科主任醫師、教授,本刊編委)作者:劉水渠????作者單位:310014 浙江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