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用“組織培養”法育出更耐澇小麥
當洪澇災害發生后,在旱地生長的小麥植株如果長期被水浸泡就有可能因根部缺氧而死亡。為解決這一問題,俄羅斯研究人員通過誘導小麥的愈傷組織,培育出了耐澇能力更強的小麥品種。
俄科學院植物生理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發布的公報顯示,他們將取自某種小麥的一組細胞放入含生長素的培養液中,誘導其產生組織團塊,這便是愈傷組織。將這種組織置于固態培養基中,可分化成新的小麥植株。
然而,為了提高小麥的耐澇性,俄研究者將小麥愈傷組織泡在裝有液態培養基的燒瓶中,并向燒瓶里注入氮氣,將瓶中的含氧空氣“擠走”,促使愈傷組織在浸泡和缺氧環境下分化生長32小時。此后,經過如此“洗禮”的愈傷組織被取出分割成體積相同的小塊,繼而放入固態培養基中,在正常通風條件下繼續培育。一個月后,部分愈傷組織最終發育成小麥植株。
在此后的對比實驗中,研究者在26攝氏度的環境下,將新培育出的上述小麥的根部浸泡在水中16天,結果有三分之二的小麥植株最終存活下來。而對照組的普通小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植株幸存。此后持續進行的實驗顯示,這種新品種小麥的耐澇特性穩定遺傳給了它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
推薦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