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2014年北京色譜年會大會報告集錦(一)

    2014.12.16

      2014年12月12日,2014年北京色譜年會在龍爪樹賓館成功召開。本屆色譜年會由北京色譜學會主辦、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承辦。年會以“色譜技術在環境和食品安全分析中的應用”為主題,共設立10篇大會報告和3篇廠商報告,吸引了色譜及相關領域的科技工作者300余人到場參加。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合作媒體全程參與并報道此次年會。

      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玉奎院士、香港浸會大學的蔡宗葦教授、清華大學的張新榮教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陳義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關亞風研究員分別帶來了精彩的大會報告。本次報告可謂精彩紛呈,既讓與會者了解色譜技術的前沿進展,同時也增強了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正如江桂斌院士在開幕式致辭中所言,色譜技術本身是一種“頂天立地”的技術手段,既能解決很多科學問題,同時能夠解決民生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張玉奎院士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玉奎院士為大家帶來題為《膜蛋白質組分離鑒定新方法研究》的報告。張玉奎院士在報告中提到,膜蛋白質作為細胞內外及細胞器內外的門戶和樞紐,在外界物質運輸、分子識別以及信號傳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70%的藥物靶點為膜蛋白質,5次諾貝爾獎的獲得與膜蛋白質相關。研究過程存在組成復雜、動態范圍寬、低豐度、強疏水性等挑戰。

      傳統的膜蛋白質研究主要是應用鳥槍法的策略,通過膜蛋白質的富集、溶解、酶解、肽段分離、然后進行質譜鑒定。當前針對膜蛋白質的富集方法對膜蛋白質的損失較嚴重。理想的膜蛋白質萃取溶劑需要有溶解能力好、與酶活力兼容性好、去除容易的特點。離子液體作為膜蛋白質的萃取溶劑時,溶解能力居中、酶活兼容性好,去除容易。因此張院士課題組建立了基于離子液體的膜蛋白質增溶機理及預處理方法。

      首先是離子液的選擇。離子液體數量巨大,通過研究離子液體對膜蛋白質的增溶機理、考察離子液體與蛋白酶的兼容性、發展離子液體的去除方法等方向進行研究,建立了基于氯化-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的膜蛋白質樣品預處理方法,發現其溶解能力高、酶活兼容性好。采用SCX固定相在高pH值下進行洗脫解決了離子液去除的問題。將該方法用于鼠腦膜蛋白質組分析,與文獻中SDS方法進行比較,整合膜蛋白數高了40%,疏水性胎段提高了250%,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二維液相色譜分離方法。

      針對不同極性固定相對疏水性胎段的分離能力研究得出,C8柱較C18柱能有效地提高對疏水性胎段的鑒定能力,提高對膜蛋白質的分析能力。

      在膜蛋白質組深度覆蓋方面,目前絕大多數分析只能鑒定到600-2000個膜蛋白質,最為全面的數據集為Mann得到的3000個膜蛋白質。建立了基于溶解度差異的順序提取(8M尿素和C12Im-Cl)解決膜蛋白質豐度低的問題,采用C12m-Cl輔助溶解解決了疏水性強的問題,采用膜上原味樣品預處理及基于疏水性差異的膜蛋白質酶解肽段分離方法解決了樣品組成復雜的問題。鑒定到3722個Hela細胞膜蛋白質,提高了24%。

      發展了基于雙相柱微反應器的膜蛋白質微量樣品分析方法,3000細胞,準確度從50%提高到91%,精密度從39%提高了12%。

      最后,張玉奎院士還就近五年來有關我國色譜技術發布的論文進行了統計和發布,結果表明近年來我國的色譜技術發布的論文總數逐漸領先于美國、德國、日本等國,而且逐步增高。

    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 蔡宗葦教授

      來自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的蔡宗葦教授為大家帶來題為《基于液-質聯用代謝組學平臺對環境污染的分子毒理研究》的報告。蔡教授在報告中提到,環境污染物暴露的累積性中毒雖然慢性,但毒害不可忽視,需及早提供預警信號。小分子代謝物在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下起著信號放大效應,能及早檢測到早起毒性反應的生化變化。環境污染物暴露后影響某些代謝酶的活性或修飾,均能引發新的生化反應,而代謝組學正是鑒定這些新的生化反應的有力工具。蔡教授介紹了二噁英暴漏后對小鼠肝臟的影響,并采用液質聯用進行分析。

    清華大學化學系 張新榮教授

      來自清華大學化學系的張新榮教授為大家帶來題為《單細胞質譜分析研究-現狀與挑戰》的報告。張教授在報告中提到,熒光探針在細胞分析中存在局限性。發展新的單細胞分析方法,最大限度地滿足細胞中多組分的同時分析的需求,并能夠對細胞事件中的未知成分進行快速定性和精準定量分析,是單細胞生物學研究對分析化學的迫切需求。單細胞質譜分析具有多組分同時分析、無需標記、精準定量等優點。國內外研究現狀有質譜流失細胞儀、TOF-SIMS、MALDI-TOF-MS、結合膜片鉗的單細胞ESI-MS分析方法、結合SPME的單細胞ESI-MS分析方法。質譜單細胞分析的挑戰是亞細胞區域的精確定位。亞細胞水平的精準定位需要有足夠的成像分辨率;目前具備高分辨率的質譜成像手段如TOF-SIMS等,無法獲取完整的分子信息;雖然MALDI-TOF-MS是獲取完整分子信息的最重要質譜成像手段,但由于采用337nm或者355nm的激光器,收到衍射極限限制,在理論上無法達到小于100nm的成像分辨率。此外,基質晶體的直徑也都在100nm以上,也是進一步提高成像分辨率的障礙。建立新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新的測試裝置進行加強單細胞的“組學”研究、亞細胞區域的高分辨時空成像研究、細胞中分子之間的動態變化和相互作用研究、在時間、空間和量三個方面達到“精準”的程度。上述目標的實現不僅會大大推動生命科學研究的進展,也會極大提升分析化學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地位。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陳義研究員

      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陳義研究員為大家帶來題為《超痕量赤霉素之色譜-質譜定量測定》的報告。陳研究員在報告中提到,因赤霉素樣品超復雜、超痕量、樣品限量等原因使得其測定具有挑戰性。研究CE-UV方法并進行麥種中Gas測定。研究了CE-LIF(酰胺化熒光衍生試劑及方法)、CE-LIF加化學衍生的方法。發展了LC-MS、痕量衍生-LC-MS、超痕量-LC-MS方法并成功應用于擬南芥中Gas和豆芽中GAs測定,且新發展的液質方法高于文獻報道的已有方法。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關亞風研究員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關亞風研究員為大家帶來題為《色譜與光譜儀器設計中的體會》的報告。其中,電子電路設計中的6個問題包括:印刷電路板(PCB)的體電阻和表面電阻、PCB板上焊點的電阻、焊點的熱電偶產生的電動勢、這個熱電偶電勢值的溫柔系數、插接頭接觸電阻、銅導線電阻的溫柔系數;設計中選用材料的4個問題包括:材料的熱導率、材料的熱膨脹系數、材料的形變—內應力和冷流特性、材料的化學性能;光學設計中的3個問題包括:光學玻璃器件內的微氣泡和雜質、光路器壁的反射、光路密封。關亞風理事長分別介紹了以上問題對儀器產生的影響,為科學儀器的研制研發提供了參考。

    關于2014年北京色譜年會的更多信息請關注分析測試百科網后續報道……

    推薦
    熱點排行
    一周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