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不能讓含氰廢水外泄一滴

    2015.9.10

      8月30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含氰廢水處置工作終于攻克難關,經“破氰”后的事故爆炸廢水治理達標開始正常排放了。

      “8·12”事故造成難以估算和判斷的危險,尤其是在堆場里存放的700噸氰化鈉,隨著爆炸的沖擊波有多少噸散落出來?與消防用水、地表水、管網雨水混在一起的容量是多少?當時都不得而知。但可以預想到的是,濃度在十幾到幾百毫克/升之間的含氰廢水一旦流入渤海,將是一場巨大的環境災難。

      這一從未遇到過的嚴峻情況,震撼了環境保護部與天津市環保局的環境應急、環境監測人員。在空氣質量穩定之后,含氰廢水處理處置成了重中之重。

      摸清市政下水管網情況,封堵入海口門

      “8·12”事故發生后,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一周內兩次、前后共計5天在天津現場指導研究環境應急,冒雨查看市政排水水井口門封堵情況。他與濱海新區、天津港工作人員一起,逐個口門、逐個泵站、逐條管線排查,分析哪處點位可能沒完全封堵住,查出8月18日一號雨水泵站氰化物濃度突然上升的未封堵點位。陳吉寧強調,一定要對事故廢水嚴防死守,對核心區內外水體、管道等上下管網連接、封堵情況,再次嚴密排查,堅決防范事故廢水流出。要進一步加強專家組力量,開展理論分析,為下一步“破氰”處置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從8月13日凌晨到天津后,連續十幾天坐鎮事故現場,與環境保護部應急辦主任田為勇、天津市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在爆炸事故現場奔波查看,討論磋商應急措施。

      天津市環保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局長溫武瑞,副局長趙恩海、劉潔、吳光亮等率領市環保部門和濱海新區環保人員馬上投入應急戰斗,部署摸清事故區周邊管網現狀和封堵所有排海口工作,為實施全面封堵事故廢水爭取主動。

      8月12日晚事故發生后,濱海新區環境局局長左鳳偉、副局長劉恩林等濱海新區環保人員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濱海新區環境局水污染防治處處長劉海英火速與天津港集團環保相關負責人取得聯系,要求天津港集團迅速摸清事故現場管網走向、有多少排海口,并對排海口實施封堵。

      8月13日凌晨兩點,按照部署,保稅區環境局副局長樊在義立即通知保稅區擴展區污水處理廠啟動事故應急預案,做好事故來水沖擊防范準備。

      凌晨兩點多,天津港集團反饋信息,事故半徑3000米范圍內有排海口3處,均處于閉閘狀態,沒有下雨不會開閘。

      凌晨5點多,環保部門會同天津港集團人員現場查看排海口封堵情況,對現場發現未封堵的北港東三路臨時雨水泵站溢流口實施封堵。

      6點多,再一次現場查看封堵情況。保稅區環境局已分析出監測數據,同時要求污水處理廠切斷企業污水進入通道。

      8月13日上午,濱海新區環境局、水務局聯合向天津港集團發文,再次重申務必封堵全部排海口,加大巡查頻次,區域內企業實行限產限排。同時,要求相鄰的保稅區企業實行限產限排,降低管網收水負荷。

      8月14日,環保部門要求天津港集團在事故核心區周圍設置圍堰,防止核心區內廢水外溢。

      8月15日,事故核心區周邊筑起4000米長圍堰。

      8月19日,核心區半徑3000米范圍內的市政下水管網全面封堵,有效防止含氰廢水外泄。一些零星坑洼含氰廢水,也已抽調罐車運往專業公司暫時存放,做進一步處理。

      劃分區域各個擊破,確定技術路線

      天津市環保局水處處長賈麗泉告訴記者,經對爆炸事故發生以來周邊水環境的連續監測,已鎖定受氰化物影響的地表和管網水主要集中在事故核心區及其周邊約4平方千米范圍內,受封堵影響難以正常排水的管網覆蓋面積超過20平方千米。

      經專家論證和一系列緊鑼密鼓的研究工作,根據管網封堵和排水走向,制定了“前封后堵,中間治理,不達標不外排”的處置方案,將事故廢水按照區域分割成相對獨立的5個區域。各部分之間全部封死,在每個區域至少安裝一套“破氰”設備,實現對事故廢水的各個擊破。

      溫武瑞說,隨著現場處置情況的變化,天津市環保局先后制作了5張事故處置圖,詳細標出事故影響區域,并以不同圖例和顏色標識出以爆炸點為圓心20多平方千米內的管網、泵站、渠道、景觀湖和破氰設施、雨污水、水質監測點位。在事故區域里標出4平方千米水污染區,并用紅色(西)、橙色(西南)、綠色(東北)、藍色(東)、紫色(東南)區別5個相對獨立的區域。

      環境保護部和天津市環保局緊急組織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和天津市環科院、環境技術開發中心、創業環保研發中心等科研院所及有關企業近百人的專家技術團隊,夜以繼日開展技術攻關,在事故含氰廢水處置中形成了4條“破氰”技術路線。

      第一條技術路線:采用次氯酸鈉氧化結合臭氧、活性炭等循環破氰的工藝。共4套設備,主要負責一號雨水泵站、事故點區域的含氰廢水處理,同時在北港路東三路臨時雨水泵站和保稅區擴展區污水處理廠各有一套裝置,覆蓋了紅色、藍色、紫色區域。

      第二條技術路線:采用兩次臭氧破氰,加活性炭和脫氰菌,再經次氯酸鈉進一步破氰的工藝。共1套設備,安裝在新港六號路與北港路交口處,負責橙色區域事故廢水處理。

      第三條技術路線:采用超磁水體凈化工藝,污水首先進入系統的微磁絮凝反應器,通過系列反應與磁種形成微磁絮團,然后流入采用超磁場永磁磁盤的超磁分離機,實現快速吸附分離,從而將污水凈化。共1套設備,安裝在綠色區域東排明渠,負責干流廢水處置。這一區域的含氰廢水濃度相對低一些。

      第四條技術路線:采用次氯酸鈉、臭氧氧化破氰,加膜處理的工藝。共1套設備,安裝在綠色區域東排明渠支流旁,負責這一支流及綠色區域廢水處置。

      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孫韌說,為確保事故廢水達標排放,環保部門對事故廢水處置的前、中、后環節,均采取全天候、多點位監測,對處置后的廢水水質嚴格把關,確保不讓一滴超標廢水入海。

      “破氰”團隊合力奮戰

      過去的這些日子里,溫武瑞幾乎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手機半夜突然響起接聽突發情況報告已是常事。一次清晨采訪廢水處置點位時,記者偶然遇到他,得知他因為擔心第二天下雨,天不亮就到一號雨水泵站點位查看情況,并組織了對2號坑達標水的外排,為來水騰出容量。

      天津市環保局副局長趙恩海為做好廢水達標排放工作,多次實地沿圍壩查看排海明渠,研究排放途徑。在緊急情況下果斷提出將達標廢水排入濕地做進一步凈化處理的建議。此建議得到環境保護部和專家研究團隊的認可。

      天津市環保局副巡視員吳光亮分管現場處置組,為了給爆炸核心區場地處置打開通道,全力組織事故區高濃度含氰廢水外運。賈麗泉、水環境保護處副調研員甄明澤始終沖在“破氰”第一線。劉海英自8月12日晚接到事故報告電話以來,一直處在“連軸轉”狀態。在“破氰”戰斗中,像他們這樣的環保衛士還有許多。

      “破氰”離不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支持。事故發生后,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迅速響應環境保護部和天津市環保局提出的“破氰”技術攻關研究。8月20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教授接到通知后,直接從學校趕赴天津濱海新區。同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協調組織四川環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環保企業,緊急運送4套移動式處理裝置支援天津。

      按照天津市環保局分工,由天津市環科院負責“破氰”實驗研究,同時負責尋找“破氰”設備。8月13日,天津市環科院根據環保技術超市儲備的環保技術項目名單,找到了天津鑫宇環保運營有限公司,得知這家公司可以調集一套3000噸處理能力移動式廢水處置設施,這也是當時能找到的離事故現場最近的一套移動式處置設施。

      公司總經理張德強召集公司技術人員立刻對現有設施進行改造,并于8月14日凌晨將設施運入事故區,連續三晝夜不眠不休進行安裝、調試。同時,立刻將分布在天津市不同區縣的移動式設施向濱海新區調集,整合改造成了第二套處置設施,并安裝于保稅區擴展區污水處理廠。

      8月15日,天津創業環保研發中心獲悉事故區需要處置含氰廢水后,立即著手研究“破氰”工藝和方案,17日報送了初步方案,18日拿出詳細方案,隨后通過事故應急專家組論證。方案通過后,8月21日開始進場,并配合王凱軍教授進行實驗。8月22日下午,“破氰”裝置主體運抵,23日開始組裝,同時,從全國各地調集配套設施。8月26日晚,所有設備到齊完成組裝,8月27日凌晨開始運行。

      天津創業環保研發中心總工程師李玉慶說,這套設備根據所處理廢水濃度不同,可以日處理廢水1000~5000噸。通過幾天的循環運行,所在區域管網內含氰廢水濃度,已從剛開始的平均10毫克/升降至0.16毫克/升,對氰的去除效率達到95%以上。

      天津環境技術開發中心在得知事故現場急需破氰裝置后,連夜將為某單位制造的水處理設施改裝成破氰設備運往現場。這套設備具有3000~5000噸的日處理能力,現已投入正常運行。

      天津合佳威立雅環境服務有限公司是綜合性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示范基地,公司接到清除爆炸核心區含氰高濃度廢水的通知后,立即派出危化品運輸專用車進入明火尚未完全熄滅的核心區清運。至8月30日,他們進場16天共運輸220余車,總量8000多噸。

      在這場“破氰”戰斗中,像這樣的企業還有許多。一位姓石的濱海新區大港企業家,騰空了自家上萬噸的油品儲罐,并用自家拉油罐車運走并儲存了封閉在雨水管道中的近兩萬噸廢水,緩解管網雨水壓力。

      賈麗泉告訴記者,8月31日中午濱海新區突降暴雨后,截至9月1日,事故區3個出海口共排放暴雨帶來的雨水40多萬噸,經每10分鐘一次的加密監測顯示,所排水中氰化物含量遠遠低于排放標準。同時,事故發生后已封存的含氰廢水由于前期管網端口均已封死,在此次暴雨過程中并未受到影響。

      據初步估算,封堵住的含氰廢水總量約十幾萬噸,其中已運走暫存近3萬噸,暴雨來臨之前處理處置近4萬噸。

      目前事故區域具有至少8000噸/日的含氰廢水處理能力,隨著短期內更多處理裝置投入使用,預計9月底前后可以基本完成全部事故廢水的無害化處置工作。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