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醫藥與食品中的植物化學物質國際會議報告集錦(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6月26至29日,2015“醫藥與食品中的植物化學物質”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tochemicals in Medicine and Food, ISPMF2015)在上海師范大學隆重舉行。德國洪堡學者肖建波博士和澳門科技大學姜志宏教授擔任大會執行主席,上海師范大學王全喜教授擔任大會組委會主席。
Mingfu Wang博士
來自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食品和營養科學的Mingfu Wang博士上臺作《酚類物質作用在食品質量和人類健康上的管理》的精彩報告。
傳統而言,酚類化合物,有植物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的一種,被認為是抗營養化合物,這是由于它們對蛋白質消化率的不利影響。當下的概念是它們有利于發展成生物活性劑,用于防止年齡有關的疾病。酚類化合物推測健康促進效果一般歸于其抗氧化作用可以直接清除活性氧并刺激內源性防御系統。然而其他的生物機制必須參與其中并加以探討。
在當前報告中,我們將討論我們的最近研究工作:以特定酚類作為調制劑在主要食物反應,包括Maillard反應,脂質過氧化和酶促褐變,從而影響食物的味道、顏色和有毒物質的形成。我們也將提供多種對健康有益的酚類衍生物。就結構和或性關系將簡單討論。我們的研究工作表明某些酚類化合物在食品質量管理和人類健康有巨大潛力。、
Anca Miron博士
來自羅馬尼亞Grigore T. Popa醫藥大學 Anca Miron博士上臺作《stilbene derivatives from Pinus cembra L.bark and their cytotoxic effects on HeLa cells》的精彩報告。這是第一篇講述二苯乙烯衍生物想到Pinus cembra L. Bark誘導HeLa細胞的毒性作用的報告。
Jean-Paul Vincken老師
來自Wageningen大學食品化學實驗室的Jean-Paul Vincken老師上臺作《調節膳食異黃酮的屬性》的精彩報告。
膳食異黃酮在世界范圍內能夠得到相當多的關注,這是由于推測其能促進健康活動,包括(抗)雌激素活性。盡管如此,膳食(異)黃酮類也具有苦異味,豐富的食物中加入這類物質時要加以考慮。
新興的(異)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活性關系相對于雌性激素和苦味表明相對小的結構修飾可能對分子的效力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影響。
Izabela Nawrot-Hadzik老師
來自波蘭波蘭弗羅茨瓦夫醫科大學醫藥生物和植物學的Izabela Nawrot-Hadzik老師上臺作《從虎杖的多酚富集餾分的抗氧化和抗糖化性能》的精彩報告。
Tsun-Thai Chai老師
來自馬來西亞Tunku Abdul Rahman大學理學院化學科的Tsun-Thai Chai老師上臺作《食用藥用蕨類Stenochlaena Palustris豐富的酚醛水一部分是一種強效抗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劑》的精彩報告。
α-葡萄糖苷酶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治療靶點。常用的抗葡萄糖苷酶藥物有副作用。因此搜索來自食品和天然來源的替代抗葡萄糖苷劑則有相當大的興趣。我們旨在從Stenochlaena Palustris分離一種有效溶劑部分,展示其抗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動。
食用蕨S.palustris豐富的酚醛水部分是具有強效的抗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動的植物化學物質一種有潛力的來源。
Franz Bucar老師
來自Graz大學藥學系醫藥科學研究所的Franz Bucar老師上臺作演說報告,報告題目為《姜科——抗微生物劑和電阻調節劑的來源》。
姜科是一種泛熱帶植物有53個屬1200余種,其中有許多藥用植物和芳香植物。姜科植物化學物質評估表明含精油、苯丙、羥烷基酮和類黃酮等。在過去幾年里治療細菌感染不得不面對不斷增加的抗生素耐藥性發生率而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抗生素藥物的新的行動節點的挑戰。外排泵抑制劑會還原細菌的敏感性并減緩抗生素抗性的發展。我們在Alpinia katsumadai、A. Galanga、Aframomum melegueta和Curcuma zanthorrhiza的研究表明其有前途的提取物。在食品模型與EGCG相結合,防止Campylobacter jejuni、Listeria monocytogenes 和E.coli細菌感染,從A. Katsumadai的乙醇提取物更有活性。
Carla Araya-Cloutier老師
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食品化學實驗室的Carla Araya-Cloutier老師帶來《通過豆科植物幼苗真菌誘導植物化學物質的異戊烯化,以提高其抗菌潛力》的精彩報告。
植物化學物質的異戊二烯化已經顯示出以調節其抗微生物活性,這是豆科植物家族的共同防御反應。與其親脂性末端,異戊烯基分子可能通過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發揮其作用。產生異戊二烯的植物化學物質極其有趣,因為這些分子可以潛在地用作治療劑或食品中的天然抗菌劑。
異戊二烯化是一種很有潛力的策略,可以增加植物化學物質和幼苗真菌誘導,這是一種簡單而自然的過程,用以獲得這些抗微生物化合物的抗菌性能。
Fai-Chu Wong老師
來自馬來西亞Tunku Abdul Rahman大學的Fai-Chu Wong老師帶來《細菌表達譜暴露于抗菌植物提取物的蛋白質組學分析》的精彩報告。
Fai-Chu Wong首先介紹了MDR抗生素的當前發展趨勢以及發現抗菌化合物的策略。研究目標包括:研究藥用植物對其抗菌活性,通過蛋白質組學的方法闡明植物抗菌作用機制,通過SEM方法調查對細菌細胞壁的生長發育影響。
Wen-Wu Li老師
來自英國keele大學的Wen-Wu Li老師上臺作《藿香正氣丸的抗菌活性和廣藿香騰與紫蘇的化學成分》的精彩報告。
霍香正氣丸成分頗多,包含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白術、茯苓、半夏、厚樸、桔梗、陳皮和甘草等。其研究目標是用微生物更廣光譜法測定藿香和紫蘇的極性和非極性的抗微生物活性;分析藿香和紫蘇兩種植物的表征化學組成;確定藿香和紫蘇的抗微生物化合物。
藿香的己烷提取物表現出對枯草芽孢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潛在的抗菌活性。廣藿香醇及廣藿香酮被確定為藿香的兩個主要化合物,并已具有有效的抗菌活性。中國傳統藥用植物藿香及其成分具有使用后對若干雜菌抗感染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