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頂層設計高度規劃生態城市
2014年APEC會議期間,京津冀魯地區采取停產、限行、放假等一系列強力舉措,空氣質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讓全社會看到了改善環境的希望,更激發了民眾對藍天常駐的渴求。
“但是這種治理模式是以部分犧牲經濟發展和生活便利為代價的,治標不治本,不能作為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全國政協委員、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告訴記者,囿于傳統思維及模式的限制,既有生態城市規劃暴露出導向單一、方法落后、機制缺位等突出問題,難以充分發揮頂層設計的應有作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城市發展質量。目前全社會已經充分意識到,只有推動生態城市建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經濟、民生協調發展問題。
城市規劃仍存諸多誤區
王玉鎖認為,目前城市規劃中普遍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例如,城市規劃導向單一,缺乏對生態要素的充分考量。“雖然城市規劃部門對城市各要素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機理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但在規劃過程中,仍以實現土地利益最大化為核心導向。”
王玉鎖表示,目前的規劃缺乏對能源、環境承載力的充分考量,未能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全方位、系統性地考慮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沿用傳統城市規劃方法做生態城市規劃,難以充分滿足生態城市發展要求。城市規劃中,與生態密切相關的能源、環境等重要指標不健全、不均衡,能源、資源、環境等專項規劃處于配套地位,對土地、交通、產業、建筑規劃的前置性約束作用遠遠不夠。
“尤其是對生態影響突出的能源專項規劃,依然采用傳統的分項規劃模式,系統統籌不足,多能源協同互補價值難以充分釋放;規劃中供用能方式低效粗放,多能融合、智慧發展的創新模式沒有充分融入,調結構、提能效與經濟性難以并行實現,對生態發展的促進作用大打折扣。”王玉鎖說。
再次,缺乏有效的配套機制,難以支撐生態城市規劃的創新轉型。現有城市規劃遵循單向、獨立的流程,土地、交通、產業、建筑等規劃順序開展,能源、環境、水務、信息等專項規劃獨立實施,部門間缺乏有效協同;同時,能源、環境等重要專項規劃缺乏配套的法律、規范保障,約束力難以充分發揮。
應打通各生態要素互動流程
王玉鎖認為,要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要從強化多位協調發展理念入手,帶動城市規劃導向的轉變。“通過推動政府轉變生態城市發展理念,突出能源、環境的先導性地位,帶動城市規劃導向從追求土地利益最大化過渡到謀求生態、經濟、民生整體利益最大化。”他表示,要激發政府生態發展意愿,完善和推行以排放權交易機制為代表的市場化手段,將生態建設轉化為經濟收益,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王玉鎖表示,要構建以能源、環境引導和輔助的全新生態城市規劃方法。深度剖析不同區域資源環境潛力和承載力,引入能源效率、能源密度、能源與環境彈性系數、智能化覆蓋率等關鍵指標,“必須要形成以生態社區為最小單元的‘多維協同、循環優化’的生態城市規劃方法”;遵循“挖掘資源高效利用、系統規劃有序配置、多能融合協同供應”理念,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能源規劃,“這個能源規劃是統籌考慮多能源協同供應與多技術優化集成,和一般的氣、電、熱、可再生能源等分享能源規劃不同的。”王玉鎖解釋說,要更好地統籌各能源專項規劃,優先發展多能源微網等新模式,并行釋放節能、環保、經濟綜合效應,推動能源體系的根本性升級。
王玉鎖還建議,要建立與生態城市規劃方法相適應的支撐機制。在生態城市規劃方法落地的起步階段,在政府層面組建協調機構,建立城市規劃、能源、環境、建設、交通等各專業部門間的協同工作機制,“這樣才能打通各生態要素間的互動優化流程,推動這種規劃方法的有效落地。”
此外,還要盡快升級現行城市規劃相關法律、規范及標準,形成生態城市規劃方法運行的長效機制,建立與之相配套的能源規劃、環境規劃的法理地位,為生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障。
-
焦點事件
-
政策法規
-
焦點事件
-
企業風采
-
政策法規
-
焦點事件
-
企業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