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面源污染及“水華”風險預警防控取得技術突破
日前,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三峽庫區及上游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成果匯報會在武漢大學舉行。來自國務院三峽辦、太湖流域管理局等單位的專家認為,此項研究通過集成物聯網自動監測體系,構建了實時化、自動化、業務化的流域水環境風險管理平臺,為水環境評價及污染控制、突發污染風險以及“水華”風險預警、應急減災等提供技術支撐。
課題負責人、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張萬順教授介紹,課題研究范圍為三峽庫區及上游流域,涉及100萬平方公里流域范圍,663公里長江干流河段。科研人員在充分研究三峽庫區水環境風險特點的基礎上,圍繞環境大數據采集、云存儲、大尺度模擬計算、高性能計算、流域風險評估與預警以及業務化軟件平臺等內容,進行了技術攻堅,形成三峽庫區強時空變異面源污染模擬技術、三峽庫區“水華”風險預警模擬技術、三峽庫區全流域的空-地-水一體化水環境模型體系等一系列成果。
與會專家認為,此項研究引入大數據和高性能計算,構建了庫區流域非點源污染模型和入庫污染物通量核算模型、突發性和累積型風險評價與預警模型,將突發應急模擬預測計算時間提高到10分鐘以內、模擬維度由一維提升到三維,極大地提高了突發應急的響應時間和預測精度;在累積性風險評估中,考慮氣象、面源、底泥等綜合影響過程,在全流域大尺度范圍內準確地評估“水華”的發生風險。
張萬順介紹,課題成果已在重慶、四川等環保部門業務化運行,實現了水文、水質、氣象等業務數據自動搜集、處理和分析,并能實時開展水環境情景模擬、水環境質量預報評估、水環境風險預警及信息發布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