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大量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
?
84歲女性,因頭部外傷后昏迷1 h入院。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淺昏迷,GCS評分7分,左枕部頭皮腫脹,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0 mm,對光反射均靈敏,頸部略抵抗,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散在濕性啰音,左側Babinski征陽性。既往有高血壓病2級(高危)、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級5年,平時規律服用腸溶阿司匹林(0.1g,1 次/d)、單硝酸異山梨酯片(20 mg,2次/d)。
?
入院時凝血酶原時間33.4 s,凝血酶原活動度21.8%,國際化標準比值2.9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47.5s,纖維蛋白原3.7 g/L。急診頭顱CT示(圖1):①右側額顳頂枕部硬膜下血腫,血腫量約90 ml,較大層面累及范圍約1.9?cm×14.2 cm,右側側腦室、右側外側裂池、環池及部分腦溝受壓變窄,中線結構左偏9.9 mm;②蛛網膜下腔出血;③左側頂葉高密度影,考慮小出血灶;④氣顱;⑤左側枕骨骨折;⑥左側枕部頭皮下軟組織挫傷。急診局麻下行鉆孔引流術。根據術前頭顱CT定位,取右頂結節為穿刺點,一次性錐穿頭皮、顱骨及硬膜,置入直徑3.0 mm硅膠引流管4.0 cm,見新鮮血性液體流出,術中引流出30 ml血性液體,引流管內見引流液隨著腦搏動波動良好,引流管固定于頭皮,引流袋放低持續閉式引流。
?
由于經濟原因,未放置顱內壓探頭行顱內壓監測。術后給予止血、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脫水、預防癲癇、解痙祛痰、營養支持及對癥等治療。術后2 d拔除氣管插管,術后3 d拔除頭部引流管,術后5 d神志清楚,左側肢體肌力3+級,肌張力正常,右側肢體肌力、肌張力均正常。
?
2.討論
?
對重型顱腦損傷,幕上急性出血量大于30 ml,幕下急性出血量大于10 ml,無論年齡大小,臨床上多建議直接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必要時需同時行去骨瓣減壓。開顱手術可以顯著提高生存率,但對術后生存質量改善并不明顯。開顱手術相對創傷大,對部分合并嚴重基礎疾病(如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等)的老年人,不一定能耐受。對于急性大量硬膜下血腫,具備開顱手術指征但尚未形成腦疝的高危老年人,我們一般選擇先行采取鉆孔引流術,同時行顱內壓監測。
?
本文病例鉆孔引流可行性分析:①高齡,合并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礎疾病,手術耐受力差,且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抗凝藥物史,凝血功能受到一定的影響,術中可能導致失血過多,甚至危及生命;②由于老年人生理性腦萎縮,代償空間較大,雖顱腦CT示急性大量硬膜下血腫,但大部分以低密度液態血腫為主,且入院時尚未形成腦疝;③已告知病人家屬鉆孔引流術風險及利弊,不排除鉆孔后仍需進一步行開顱手術可能,在征得家屬同意的前提下,優先采取鉆孔引流術;④部分老年人大量急性硬膜下血腫,臨床上采取保守治療過程中有遇到快速自行消退的病例,采取鉆孔引流可加速血腫消退。
?
鉆孔引流術的優勢:①手術創傷小,操作簡單,時間短,費用低;②若顱內急性出血逐漸停止,鉆孔引流后短期內引流出1/3~1/2血腫,可明顯減輕顱內占位效應,部分病人可避免行開顱手術。本文病例不足之處,由于經濟原因,未能同時進行顱內壓監測,術后僅依靠經驗性使用甘露醇脫水降顱內壓。相較于開顱手術,鉆孔引流術也存在一定弊端,如無法在直視下止血,無法去骨瓣減壓,緩解顱內壓方面不如開顱手術。本文病例為急性硬膜下大量血腫,血腫并無包膜,故在鉆孔引流置管過程中造成少許腦穿刺傷,但總體來說,利遠大于弊,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后的老年人急性創傷性大量硬膜下血腫,先嘗試鉆孔引流仍不失為較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