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CO)是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標準中明確規定的大氣污染物6參數之一。在《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 3095—2012中一氧化碳參數的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為4mg/m,1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為10mg/m。而分析方法則被指定為氣體濾波相關紅外吸收法和非分散紅外吸收法。而對于大氣中需要對一氧化碳進行監測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所可能帶來的相關風險。
1)毒性特征
對于人體而言,吸入過量的一氧化碳是會帶來相對危害的。這源于一氧化碳所具有的特性:一方面,一氧化碳能搶先于氧氣與人體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這個速度會是氧氣的200倍以上。在這樣的環境下滯留一定時間,就會導致大腦、心臟等部位出現各種不適癥狀。另一方面,一氧化碳會與人體中的含鐵呼吸酶相結合,抑制細胞內呼吸,讓人出現缺氧癥狀。
2)急性中毒
由于一氧化碳該種氣體是無色、無味、無臭的,所以當發生區域性的泄露事故時,人們是很難察覺的。在沒有檢測設備的前提下,人們只能通過出現頭痛、頭暈、惡心等癥狀來粗略判斷是否處在重度空氣污染環境下。但當該種時刻,其實人們已經處在超標的一氧化碳下滯留一段時間了,對健康已經造成了影響。
3)易燃、易爆
同時,一氧化碳還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可以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所以當出現大面積的突發泄露事件時存在著很高的危險性。故相關一氧化碳風險作業的企業會配備一氧化碳探測器或安裝一氧化碳監測系統來進行突發情況的預警、預報。
3)慢性中毒
而在環境空氣中,由于大氣的不斷稀釋,一般會快速降低排放出的一氧化碳的濃度。但這并不意味著,低濃度的一氧化碳就無毒、無害了。由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相關的研究表明,低濃度一氧化碳仍舊存在著心血管系統健康風險。該研究結果曾被發表于《柳葉刀—行星健康》中。
由于一氧化碳所可能帶來的相對風險,所以使得對其進行全面的監測產生了重要的意義。構建長期、網格化區域監測系統,可以有助于一氧化碳排放管理,并有利于污染源頭的排查及控制。究其目的,還是從保護人們的健康及安全的角度出發,并持續改善我們所處的大氣質量環境。
一氧化碳監測在大氣質量監測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