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腹腔鏡:為結直腸癌手術打開新世界
周海濤醫生(左二)和助手正在為患者做3D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李瑜攝
結直腸癌,已經成為了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個強勁殺手。據統計,全球每年新增結直腸癌病患數約為136萬人,其中,約有7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中國是結直腸癌發病的大國。在我國城市地區,結直腸癌是發病率第三高的惡性腫瘤。而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由于不良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結腸癌的發病率更高。以上海為例,結直腸癌發病率已經超過肝癌,僅次于頭號殺手肺癌。
對于如何降服這樣一個病魔,醫學工作者已經苦苦求索了多年。如今,在3D腹腔鏡技術下,一道通往結直腸癌治療的新世界之門正在開啟。
挽救生命的新戰場
時間才剛過8點,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手術室外便出現了焦急等待的身影,對于他們而言,親人的命運將在這一天發生改變。
手術室內,一位患者靜靜躺在手術臺上。這是一個24歲的小伙子,身患直腸癌多年。此時,他進入了麻醉后的深度昏迷狀態,只有監測儀器的滴滴聲傳遞著生命存在的體征。幾位年輕醫生在一旁緊張有序地為手術作著最后的準備,一場生命保衛戰即將打響。
“開始吧。”和往常一樣,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腹部外科副主任醫師周海濤走進手術室,用平靜的語氣對幾位助手下達了一道簡單而有分量的命令。
與想象中的手術方式有所不同,這里沒有擺放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手術器具,甚至,連幾位醫生的裝束也有些特別:一副3D眼鏡,一個電視屏幕。給人的感覺像是在看一場電影。
說起來,今天手術室內上演的的確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大片”。術前,周海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患者的腫瘤位置在靠近肛門的超低位區域,而且之前經過長時間的放療,“對于結直腸手術而言,這已經是一個大工程了”。
然而,這樣一臺手術,卻沒有出現與之相配的大場面:開膛破肚、鮮血淋漓……醫生只是在患者身上開了幾個1厘米左右的小口子,將腹腔鏡和相應手術器具下到患者體內,手術就算是開始了。用內行人的話說,這樣的手術是微創中的微創。
電視畫面中,患者腹腔內的環境清晰地呈現了出來,蟹鉗形狀的超聲刀在迷宮般的體腔內靈活地游走。奇怪的是,超聲刀所到之處,并沒有出現預想中“血腥”的場面,即便是遇到出血時,只要將超聲刀貼在出血處震動一下,血就立刻止住了。
“這里是輸尿管,這條神經是控制男性射精的,這條神經是控制陰莖勃起的,分離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手術過程中,周海濤總是不厭其煩地為身旁的助手講著解患者的血管和神經分布。
周海濤覺得這樣的“嘮叨”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結直腸癌手術基本都是在這些神經組織附近操作,稍不注意,就會給患者帶來其他麻煩,影響他術后的生活質量。”
“手術很成功,沒有造成額外損傷。”經過了3個多小時的手術,患者身上的腫瘤終于被成功摘除,眼下,周海濤正在為患者做著最后的傷口縫合。“手術做得好不好,不僅取決于醫生個人的醫術,也和好的醫療設備息息相關。”
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
周海濤口中的好設備,便是3D腹腔鏡。盡管該設備僅僅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引進一年多,但是,它所帶來的技術優勢卻讓有十幾年臨床經驗的老醫生周海濤贊嘆不已。
“3D有立體感,手術操作起來比2D的更簡單一些。”周海濤一邊將筷子伸向飯盒,一邊為記者舉例:如果讓我們閉上一只眼睛夾東西,可能就不會特別準確。在腹腔里也是一樣,2D情況下看到的只是一個平面,跟用一只眼睛去夾東西一樣,距離感很差,只能通過觸覺和屏幕上目標物的投影大小來判斷距離,手術操作的精確度會降低。
導致的結果是,在2D環境下,對于一些重要的神經組織和血管而言,醫生很難判斷它們與某個組織的位置關系和距離,從而造成意外損傷。
“腹腔鏡結直腸手術中一個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就是輸尿管損傷。”周海濤介紹說,在3D環境下,輸尿管與血管的位置和距離,醫生是可以感知的,下刀的時候就會非常注意。但是,在2D圖像上,醫生看到的血管和輸尿管是在一起的,沒有3D那種直觀的立體感,只能靠醫生的經驗去判斷。
“十幾年前,在傳統2D腹腔鏡的醫療條件下,有的患者盡管成功摘除了腫瘤,卻喪失了一些功能,嚴重影響了他術后的生活質量。”說到這里,一向開朗的周海濤語氣突然沉重了起來。
3D腹腔鏡技術的出現,成為了患者的一大福音。
“相對于2D手術,3D手術難度就相對降低了。此外,它的操作更加準確,縮短了手術時間,出血也會減少,并發癥和誤損傷都會大大降低,可以更好地保護神經和血管。”周海濤說。
不僅如此,對于青年醫生的成長,3D腹腔鏡技術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臺。
“在學習曲線上,過去在2D條件下,新醫生需要經過好幾十例手術才能做到比較熟練。但做3D腹腔鏡手術,新醫生訓練的次數就會大大減少,可能只要幾例手術就可以熟練掌握了。”
面對新來的醫生,周海濤總是會推薦他們去操作一下3D設備,讓他們盡快熟悉和適應這個新技術。周海濤發現,對于3D腹腔鏡技術,新人的上手速度都很快,不像過去那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培訓才可以達到配合上的默契。
“說到底,科學技術的創新,最終獲益的還是患者。”周海濤說。
忘記過去的那些苦
醫學在不斷發展,醫者絕不能固步自封。
“很多人可能覺得自己掌握的某種方法很不錯,所以就會對更好的方法故意視而不見,這不是一個好大夫的標準。”在周海濤看來,好大夫應該在已有技能的基礎上,不斷去接受和擁抱新的事物和方法,并將其融會貫通,運用到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當中。
目前,周海濤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向醫院有關部門打了報告,希望能夠購置更多的3D腹腔鏡設備。“聽說醫院已經批準我們的報告了。”透露這個信息時,周海濤的臉上掛著一份難以抑制的興奮。
周海濤的興奮并非為己,而是緣于患者的急迫。每天,周海濤的名下都有10幾位患者排隊等待手術機會。但是,即便是火力全開,周海濤一天也只能做3~4臺手術。“如果能夠引進更多的3D腹腔鏡設備,對于我們醫生來說真的是如虎添翼了!”
原來,3D腹腔鏡技術絕不局限于結直腸癌手術,還可以用于婦科、泌尿外科等多個領域。之前,周海濤查閱資料時發現,各個科的研究論文都顯示,3D腹腔鏡技術比常規2D腹腔鏡技術出血更少,手術時間更短。“這對于患者術后的身體恢復是大有裨益的。”
在周海濤心里,對于3D腹腔鏡技術的青睞,還有一個特殊的秘密。
“3D腹腔鏡結直腸手術我們已經做了二三百例了,病人恢復得都很好,而且術后身體也更加美觀。”在常年與患者打交道的周海濤眼中,手術的成功,不只是讓患者擺脫病痛折磨,更重要的是能夠忘記那段苦痛的經歷。
“現在腫瘤治療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很多患者的腫瘤經過手術已經可以達到完全治愈。”周海濤話鋒一轉,但如果肚子上留下一個很大的刀疤,就會時常提醒患者回想起生病時的痛苦,總是要提醒自己和別人不同,自己曾經是一個病人,“這是一種太糟糕的感受”。
醫者仁心,大愛至微。“做醫生的就是要為患者想得多一些,考慮得長遠一些。”拖著疲憊的身體,周海濤走進了狹窄的休息室,下午還有幾臺手術等著他。
記者手記
消除距離才能真的理解
前一天還在“實踐十號”的回收現場等待天外來客,剛回到北京,就馬不停蹄地換上手術服走進手術室采訪。喜歡記者這個職業,不只是因為筆下文字的重量,更重要的是,它總能給你提供一個體驗百態人生的舞臺。
近年來,醫患關系成為了社會的一個痛點。醫生,這個以拯救生命為己任的職業,如今卻變成了一個高危行當,時刻面臨著生命危險。甚至,一些醫生已經不愿讓自己的子女繼續從醫,而是去選擇那些安全系數相對高的行業。
醫生的苦衷,讓人很難理解。所以,每當出現醫患關系的事件時,包括記者自己在內的很多人,都更愿意從患者的角度去評價事件,因為相對于腦海中高高在上的醫生,我們更愿意相信來自底層的疾苦與無助。生硬的宣教只會徒增厭惡,理解和信任的前提是有過共同的經歷。
第一次走進醫生的“私密空間”,確實與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樣。餐廳內,沒有亮閃閃的餐具和熱氣騰騰的飯菜。在靠窗邊的一條長長的木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餐具和水杯。午餐,就是匆匆扒拉完飯盒里的余溫尚存的飯菜。休息區里,也沒有溫馨舒適的房間。角落處的一排沙發上,橫七豎八地躺著幾個正在午休的年輕醫生,盡管房間里的環境很嘈雜,但并不妨礙酣睡。
每個職業都有屬于自己的不易。外人所能看到的往往是聚光燈下光鮮亮麗的一角。解決醫患關系,不僅需要放棄先入為主的偏執與戾氣,更需要消除溝通的壁障。讓更多公眾走進手術室,讓更多的醫生走進患者的家庭。或許,所謂的矛盾可能都會隨著彼此的接近而慢慢消融。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