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華人生物學家協會主席施一公:“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2007.10.12

    [科學時報 王丹紅 報道]近日,2007生命科學前沿學術研討會暨華人生物學家協會第五屆年會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華人生物學家協會主席施一公博士和本次會議組委會成員魯白、饒毅共同向北京的部分新聞記者介紹本次大會的情況。施一公說:“我相信,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而華人生物學家將在其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施一公(左)與北京大學副校長林建華在CUSBEA項目25周年慶賀會上交談 何姣/攝


    為什么這樣講呢?作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長江講座教授,施一公說:“我可以先用3個數據從側面來說明這個問題,第一,美國科學院有1900多位院士,其中1100多位院士從事的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第二,美國最大的工業是現代生物制藥業,美國民間投資最多的工業也是現代生物制藥業;第三,美國聯邦政府用于資助科學研究的預算中,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于生命科學的研究,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2006年度的預算就有280億美元。”
     
    施一公認為,華人生物學家將在21世紀的生命科學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說:“我們將在北京大學舉行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實施25年的慶祝會。在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的1981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吳瑞教授提出并創立了CUSBEA項目,在1982年至1989年期間,該項目共派出420多位學生到美國接受博士訓練,如今,近200位CUSBEA學子在美國的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以上的職位。據不完全統計,今天,華人生物學家在美國大學做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人有2500多位,而這一數字在1997年時還不到100,10年間漲了25倍,說明中國人在生命科學領域是如此的興旺發達。”
     
    據介紹,為表彰吳瑞在生物化學和植物生物技術領域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中美學生交流項目中的領導作用,1997年,新加坡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鄧兆生(Christopher Tang )博士提議設立吳瑞基金會,這一提議立即得到在美華人學者的積極響應。1998年2月,“吳瑞協會”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成立。該協會在華人生物學家中的影響越來越廣泛。為此,“吳瑞協會”2004年更名為“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成為代表北美及其他地區3000多名華人生物學精英的專業組織。許多著名的華裔生物學家,如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袁鈞英教授,HHMI研究員許田教授、韓珉教授,西北大學饒毅教授,哈佛大學醫學院施洋教授,杜克大學王曉凡教授等等都是它的成員。
     
    施一公說:“華人生物學家協會的使命是為華人生物學家提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搭建海外與中國生命科學交流與合作的橋梁,促進中國生命科學的發展。”魯白指出:“我們的協會有著特殊的功能,這些生物學家從大陸出去、在西方取得研究成果,他們和祖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除了進行學術交流外,還在努力和國內的科學家一道,促進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饒毅認為,做科學是一件快樂的事,但他卻發現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生大約只有15%愿意今后做科學。他說:“現在好多學生對科學沒有興趣,上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是為了讓父母或老師高興,大學畢業后就沒有目標了,這非常令人擔心。”
     
    施一公說:“我個人認為,這次的生命科學前沿學術研討會是學術水平最高的會議,參加會議的學者都是在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工作,會議有80多個專題學術報告,范圍很廣,報告人中還有非常優秀的女生物學家。希望記者們有機會采訪這些優秀的生物學家,請她們講述自己從事研究工作的故事,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她們,從而鼓勵更多的年輕學生從事生命科學的研究。”

    推薦
    熱點排行
    一周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