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胸悶伴心電圖ST-T改變病例分析
病例回顧[1]
基本信息:男,58歲。主訴:陣發胸悶10天,加重1天。現病史:患者10天前突發胸悶伴頭痛、心悸、手抖、大汗、惡心、嘔吐,無胸痛,癥狀持續約10min后緩解,后癥狀反復發作多次。1天前癥狀再次出現,明顯加重,遂至醫院就診。查ECG:竇性心動過速,V1~V5導聯ST段抬高0.1~0.2mV、T波倒置。
診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治療:其間血壓波動明顯,予溶栓治療(具體藥物不詳),溶栓后查CK-MB最高16U/L(正常參考值0~15U/L)。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倍他樂克50mg bid po,并靜脈應用硝酸甘油,治療期間出現血壓波動明顯,故根據血壓情況調節硝酸甘油劑量。
UCG示:左室舒張期末內徑50mm,收縮期末內徑33mm,EF值64%,無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電解質水平正常。
入院第2天,患者突發胸悶伴頭痛、心悸、手抖、大汗、惡心、嘔吐、口唇蒼白,癥狀發作時測血壓速升高至240/140mmHg,維持1~2min后迅速下降至60/40mmHg,心率伴隨血壓波動在80~150次/分,癥狀每10~15min即反復出現1次。停用倍他樂克、硝酸甘油,并予硝普鈉降壓治療,效果不明顯,癥狀持續約20h左右。
因患者血壓大幅度波動,高血壓和低血壓反復交替出現,伴有頭痛、心悸、多汗,故考慮“嗜鉻細胞瘤”可能。予哌唑嗪1mg tid po后,血壓平穩,維持在90~120/60~80mmHg,未再出現胸悶、心悸、大汗等癥狀,病情趨于平穩。出院后在某醫院行冠狀動脈造影未見異常,行腎上腺MRI檢查提示“右側腎上腺區巨大團塊,約8.5cm×7.5cm×7.0cm,病灶中心呈圓形低密度影”。確診為嗜鉻細胞瘤。
病例分析
該患者溶栓前雖然有胸悶癥狀、心電圖出現S-T段抬高表現,但是癥狀發作持續時間為10分鐘左右,檢查心肌酶無明顯升高,因此,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不成立。根據心肌標志物升高診斷心肌梗死,往往已經錯過溶栓的最佳時機。對于心電圖有S-T抬高的患者,應予硝酸甘油0.5h后觀察是否有心電圖的動態變化,再進一步決定是否行溶栓治療。該患者血壓最高240/140mmHg,若在溶栓過程中血壓急劇升高,導致腦出血的風險很大。
嗜鉻細胞瘤的定義
嗜鉻細胞瘤是起源于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或其他部位嗜鉻組織的腫瘤,瘤組織可持續或間斷分泌大量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及微量多巴胺,臨床表現為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多臟器功能紊亂及代謝紊亂癥候群,癥狀復雜多樣,常易誤診誤治。
嗜鉻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嗜鉻細胞瘤最典型的癥狀是高血壓伴頭痛、心悸、出汗三聯征,也可表現為持續性或陣發性血壓升高,臨床有典型癥狀者較少,部分患者血壓正常或表現為體位性低血壓,甚至無癥狀。有報道21%嗜鉻細胞瘤患者無臨床癥狀,有典型癥狀者僅占10%,13%血壓可在正常范圍,18%~60%終身未確診[2]。
● 嗜鉻細胞瘤分泌大量兒茶酚胺,通過興奮腎上腺能α和β受體,使心率增快,增強心肌收縮力,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可引起冠狀動脈收縮,血流減少,引起心肌缺血。過量的兒茶酚胺還可以通過對心肌的直接毒性,導致心肌壞死和纖維化,引起兒茶酚胺性心肌病,表現為心悸、胸悶、胸痛或呼吸困難,心電圖表現為各種心律失常及多導聯S-T段水平抬高或壓低、T波低平、冠狀T波倒置,少數有病理性Q波和左室肥厚等。超聲檢查發現室壁運動減弱、左心功能受損。
● 血管痙攣致消化道黏膜缺血或壞死,出現消化系統表現,如腸出血、腸穿孔、腸梗阻、膽石癥、腹瀉或便秘等。
● 兒茶酚胺還可刺激胰島α受體,抑制胰島素分泌并作用于肝臟α和β受體,促進糖原異生,使肝糖原及肌糖原分解加速,周圍組織利用糖減少,導致血糖升高,甚至酮癥。
● 膀胱嗜鉻細胞瘤表現為無痛性肉眼血尿,排尿時發作心悸、暈厥。
● 血壓急劇升高者可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甚至意識障礙、抽搐等神經系統癥狀。
誤診原因分析
● 忽視繼發性高血壓
嗜鉻細胞瘤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高血壓,對于年輕無家族史的患者易排除繼發性高血壓,而對于年齡大且有家族史的患者,考慮當前高血壓病高發,尤其有高血壓家族史者,臨床醫生多先入為主誤診為高血壓病。
● 對病情缺乏全面綜合分析
接診醫師大多按常見病、多發病來解釋其臨床表現,將繼發性高血壓病、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高血糖等作為病因診斷。嗜鉻細胞瘤主要分泌兼有α和β受體興奮作用的腎上腺素,可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出現類似冠心病、心肌炎的癥狀。當嗜鉻細胞瘤引起胸悶、胸痛癥狀,同時心電圖呈心肌缺血表現時,有可能誤診為急性冠脈綜合征。
● 嗜鉻細胞瘤臨床表現復雜,診斷困難
腫瘤位置和大小不同,分泌兒茶酚胺和肽類激素的種類和量不同,分泌的方式(陣發性或持續性)亦不同,故臨床表現各異。部分臨床表現不典型或無任何癥狀,當存在麻醉或檢查刺激等應激情況時,瘤體內貯存的大量兒茶酚胺突然釋放引起嗜鉻細胞瘤危象,表現為高血壓、心動過速、急性肺水腫或休克,臨床易誤診。
● 對臨床表現缺乏系統、連續的觀察和分析
陣發性血壓升高或伴體位性低血壓患者,兒茶酚胺呈脈沖式釋放,就診時血壓可不高,體檢或常規檢查無陽性發現,臨床多以動脈硬化、腦血管供血不足,甚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來解釋癥狀,以致誤診。
嗜鉻細胞瘤的治療
嗜鉻細胞瘤大多為良性腫瘤,預后較好。常用的藥物治療有:
● α-受體阻滯劑
可阻斷兒茶酚胺對心肌的毒性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用于術前準備及高血壓、急性肺水腫的搶救。
● β-受體阻滯劑
嗜鉻細胞瘤是否應用β-受體阻滯劑仍有爭論,但當心臟受累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時,推薦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可降低心肌興奮性,防止心律失常,降低心肌耗氧,但必須和α-受體阻滯劑聯合應用。
● ACEI
有報道用卡托普利治療2周,心肌病基本恢復,這可能與抑制血管緊張素引起的心臟纖維化有關。
● 手術治療
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能根治嗜鉻細胞瘤,是治療本病的關鍵[3]。嗜鉻細胞瘤切除數周之后,兒茶酚胺誘導的心肌病會得到改善或發生逆轉[4]。
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遇到急性心肌梗死血壓波動較大時,需警惕嗜鉻細胞瘤可能,應行兒茶酚胺、腎上腺超聲、腎上腺CT或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排除嗜鉻細胞瘤,以免漏診誤診。
參考文獻
1.劉日清.嗜鉻細胞瘤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2):124.
2.袁文祺,蘇颋為,王衛慶,等.嗜鉻細胞瘤的診治[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 9):778-781.
3.Verrijcken A,Sciot R,Dubois CL.From trivial head-ache tolife-threatening disease[J].Int J Cardiol,2010,146(1):7-9.
4.Leissner KB, Mahmood F,Ara gam JR,et al.兒茶酚胺誘導的心肌病和嗜鉻細胞瘤[J].麻醉與鎮痛,2009,(6):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