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7.30

      7月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與華僑大學及廣州醫科大學合作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Incorporation of NS1 and prM/M are important to confer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denovirus-vectored Zika virus vaccine carrying E protein 為題在線發表在NPJ Vaccines 期刊上。

    1532934461711624.jpg

      寨卡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主要通過蚊媒傳播。近年來,寨卡病毒在南美、東南亞等地區爆發流行,已造成數百萬人感染。我國在南美的務工人員也是我國輸入性寨卡感染病例的主要來源。臨床分析顯示,寨卡病毒感染與新生兒小頭癥及成年人格林-巴利綜合癥等神經系統疾病顯著相關。動物實驗證明寨卡病毒可感染腦部,損害神經組織,導致小頭癥及其它癥狀。因此,寨卡病毒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新挑戰,但目前尚無批準使用的預防疫苗。

      當前寨卡病毒疫苗的設計主要以包膜蛋白(envelope, E)為抗原靶標,前體膜蛋白(pre-membrane, prM)作為伴侶蛋白也常納入疫苗設計。非結構蛋白1(non-structual protein 1,NS1)雖然在寨卡病毒復制、致病中起關鍵作用,但尚無研究以其作為抗原靶標。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以復制缺陷型2型腺病毒作為載體,探索了僅攜帶E,攜帶prM、E,攜帶prM、E以及NS1的三種疫苗策略。結果發現含NS1抗原組份的疫苗策略不僅在母鼠中有效抵御病毒血癥,還能保護新生鼠免受寨卡病毒感染導致的體重減少、神經癥狀等,顯著抑制病毒對新生鼠的感染。該研究表明prM、NS1的納入可顯著提升免疫保護效果,提示NS1可以作為寨卡病毒疫苗的抗原組份,值得進一步評估和開發。

      華僑大學碩士研究生劉興龍、廣州生物院碩士研究生葉賢苗和博士瞿林兵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陳凌、馮立強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青年促進會、廣東省與廣州市相關課題的資助。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