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概述痢疾阿米巴的病原學特征

    2023.2.26

      溶組織內阿米巴的形態變化可分為滋養體期、包囊前期和包囊期。而滋養體期又分為大小二型,大型滋養體大,主要生活在腸壁組織里;小型滋養體小,生活在腸腔內,營共棲生活,能形成包囊。所以前者又稱組織型大滋養體(簡稱大滋養體),后者又稱共棲成囊型小滋養體(簡稱小滋養體)。

      光學顯微鏡觀察

      1.滋養體:

      ⑴大滋養體:寄生在組織中,是溶組織內阿米巴的致病型。活動的大滋養體體積變化較大,直徑12~60μm,15~30μm為常見。其蟲體分內質和外質,外質透明,約占全體1/3,內質較濃密,呈顆粒狀。運動時外質伸出,常形成單一的偽足,作定向移動即阿米巴運動。先是外質伸出舌狀或指狀偽足,隨即內質流入偽足,使整個蟲體向著偽足伸出的方向移動,在內質中常見被其吞噬的紅細胞。以鐵蘇木素染色后,可見一個圓形細胞核,呈泡狀,大小為4~9μm,平均5.3μm,核膜內緣一層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的染色質粒,核的正中具有一個圓形細小的核仁,也可略偏位,核仁與核膜間有時可見到網狀的核纖維。

      ⑵小滋養體:小滋養體生活在腸腔中,以腸道細菌和腸內容物為營養,不吞噬紅細胞,在生理鹽水涂片中體積較小,直徑12~30μm,其大小與大滋養體不易區別,內外質分界不明,食物泡中含有細菌。經鐵蘇木素染色,細胞核的結構與大滋養體相同。

      2.包囊前期:

      它是小滋養體形成包囊的過渡階段。此期體積變小,活動停止,新陳代謝降低,細胞質的內含物經消化或排出而消失。細胞核略有變化,核膜內緣的染色質顆粒較聚集,核仁稍變大,有時位稍偏。整個蟲體呈圓形。

      3.包囊:

      圓球形,直徑5~20μm,囊壁厚約0.5cm,透明,折光性強,不被伊紅著色。在低倍鏡下,只是圓形的透明體,看不清內部結構。在高倍鏡下,隱約可見擬染色體(chromatoid bodies)與反光的圓形核。當用碘染色時,整個包囊呈淡棕色,比較清晰,核數1~4個,偶見8個。在單核或雙核包囊中,可見染色棕色的糖原泡(glycogen vacuole)以及透明的棍棒狀擬染色體(可能是多聚核蛋白體)。當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成熟4核包囊時,擬染色體和糖原泡逐漸消失。鐵蘇木素染色后,糖原泡在染色過程中被溶解成空泡,擬染色體更清晰,呈棍棒狀,兩端鈍圓。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