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中的銅綠假單胞菌污染原因及防治
一、為什么關注飲用水中的銅綠假單胞菌
1、新國標有了要求,檢測顯示超標問題時有發生。
新國標《包裝飲用水》(GB19298-2014)在微生物限量上,取消了菌落總數和霉菌、酵母等致病菌的限量要求,僅保留了大腸菌群指標,同時增加了包裝水產品中最常見的環境污染微生物——銅綠假單胞菌指標。該菌標準限值為(n=5,c=0,m=0)。
由于桶(瓶)裝飲用水尤其是礦泉水生產工藝相對簡單,銅綠假單胞菌有可能會透過過濾裝置進而粘附于管道、濾膜、貯水池及增壓泵中并進行繁殖,而簡單的反沖洗并不能將該菌徹底消除,即使常規的消毒技術,也難以徹底去除銅綠假單胞菌。新版國標發布后,就經常聽到礦泉水、桶裝飲用水中檢出銅綠假單胞菌的報道。2017年,東陽有兩例監督抽檢中被檢出銅綠假單胞菌。
2、銅綠假單胞菌性狀及危害
銅綠假單胞菌原稱綠膿桿菌,是一種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生長溫度在25~42℃之間,在瓊脂平板上能產生藍綠色綠膿素。感染傷口時產生綠色膿液。致病性的銅綠假單胞菌在42℃仍能生長,可與其他相關細菌區別,得到較高的陽性驗證率。
銅綠假單胞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強,在潮濕處能長期生存,對紫外線不敏感,濕熱55℃,1h才能被殺滅。
由于其對營養要求不高,因此廣泛存在于水、土壤、食品以及醫院等環境中。
銅綠假單胞菌是醫院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之一。它是一種條件致病菌,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時可引起多種感染。近年來,銅綠假單胞菌對人的致病作用明顯增加,成為一系列嚴重的化膿性感染,尤其是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炎、囊性肺纖維化等基礎疾病繼發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研究表明,天然水中銅綠假單胞菌與大腸菌群的污染程度顯著相關。研究證實,銅綠假單胞菌可產生多種外毒素、內毒素等致病因子,是導致急性腸道病和皮膚炎癥的完全致病菌。因具有天然耐性能力,在特定條件下,它還可以引起繼發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慢性炎癥,引發肺炎、腦膜炎、敗血癥等嚴重急性感染的報道也日益增多。銅綠假單胞菌在水中增殖快,并且可能因大量飲水沖淡胃酸而逃避人體消化道防御屏障。
二、銅綠假單胞菌污染原因
污染:
1、地表水的溝通,水源井收到地表滲水污染。
2、灌裝線存在設計缺陷被反沖洗水污染。
3、銅綠假單胞菌可粘附于管道、濾膜、儲水槽和增壓泵中繁殖,簡單的反沖洗無法清除。
4、生活 飲用水存在銅綠假單胞菌污染,且以二次供水較為嚴重。
5、大部分企業在活性炭過濾環節存在污染問題。
6、生產灌裝環境惡劣,操作人員衛生意識薄弱,造成外源性污染。
7、利用回收的水桶、水桶消毒不徹底、水桶密封性不達標。
三、銅綠假單胞菌的防治
1、加強水源管理
對原水池進行清洗消毒,減少水源水在池中滯留的時間。
2、加強生產控制
定時反沖洗,生產制水必須一次灌裝完成,剩余混合半產品水,下次罐裝鉛必須排掉,不得灌裝。
加大臭氧濃度,增加水汽接觸面積,確保殺菌時間。確保罐中抽樣濃度在0.4mg/L以上,作用時間大于5min,合理布置臭氧發生器臭氧出口管位置,布置攪拌或混合設備。臭氧濃度較高的成品水,異味較濃,需要放置24小時候方能出廠。強調水體處理時臭氧發生量的同時關注臭氧消毒可以產生消毒副產品溴酸鹽。
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與產品包裝方式有顯著相關性。需強化清洗消毒工藝,尤其是對周轉使用的18.9L大塑料桶內壁。建立桶體監測制度。采取筒體預消毒,延長消毒液消毒時間至灌裝前10-15分鐘,桶蓋清洗后放置于紫外線滅菌柜進行二次滅菌。
對生產車間的環境進行控制,進行紫外燈殺菌,高效空氣過濾器凈化。避免生產工藝后半段交叉污染,車間內十分潮濕,有利于微生物繁殖,一旦污染,極難根除。
減少灌裝機灌裝口與接收筒間距離。
建議上車運輸時加裝傾斜式傳送方式檢漏,及時篩選出密封性差的桶裝水。
3、加強人員衛生意識培訓
避免操作人員裸露手臂,未戴口罩,保證鞋靴消毒池消毒時間,不穿戴工作服隨意串崗,從而避免導致的外源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