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院士:“液態陽光”產業化腳步漸近
“‘液態陽光’產業化項目的技術路徑已經走通了,現在,不考慮碳稅前提下,主要是直接成本比不上煤制甲醇。但‘液態陽光’有規模效應,一旦來到10萬噸級及以上規模,它的單產成本會進一步下降,特別是隨光伏風電價格下降,其價格會大幅下降。”
4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市人民政府參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太陽能研究部部長李燦在接受《中國科學報》獨家專訪時表示,“液態陽光”產業化腳步漸近,“今年啟動、明年建設,后年即可規模化生產”。
李燦院士在中關村論壇上。主辦方供圖
“液態陽光”產業化的技術難題已掃清
把太陽能轉化為可穩定存儲、易于運輸的液體燃料,被科學家們形象地稱為“液態陽光”。當前,二氧化碳減排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問題,科學家們在碳捕捉、碳封存以及資源化利用方面作了大量探索,“液態陽光”計劃是其中最讓人興奮的一個。
李燦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說,“液態陽光”主要包括三個重要環節:風/光發電、電解水制氫、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醇。其中,通過風力、光伏等清潔能源發電用于電解制得的氫氣又稱為“綠氫”。?
與此同時,“液態陽光”技術的產業化落地也面臨著三大技術難題:風/光電等清潔能源的產出不穩定,規模化電解水制氫成本;此外,相比工業上常用的一氧化碳制甲醇,利用惰性、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制甲醇不僅需要高溫高壓的反應條件,還需要高活性高選擇性的催化劑。?
“首先需要發展抗波動的電解槽體系,能夠容忍風力、光伏發電的波動和不穩定性”為此,李燦帶領的研究團隊早在2019年在國內率先開發了千方級、抗波動高性能電解槽技術。?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在這一穩態體系下,電解槽可以提高效率至接近4度電產出1立方氫。同時,穩態體系也有助于提高系統的安全系數,避免氫氣和氧氣混合引發爆炸。?
在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這一環節,李燦團隊早于2017年就取得了技術突破,開發了一種二元金屬氧化物(ZnO-ZrO2)固溶體催化劑,實現了二氧化碳高選擇性、高穩定性加氫合成甲醇。該成果于2017年10月發表于《科學進展》上。?
“液態陽光”規模化驗證結果超預期
“一些技術在實驗室效果好,但不代表在規模化生產中也表現很好,這就需要中試。”李燦告訴記者,讓他沒想到的是,中試效果竟然比在實驗室的結果還要好。
2018年8月,在甘肅省蘭州新區的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蘭州新區石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和運營、華陸工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設計的全球首套千噸級“液態陽光合成的規模化示范工程”宣告落地啟動,并于2020年試車成功并完成成果鑒定。?
“實驗室的結果,催化劑對甲醇的選擇性保持在90%左右,但在規模化示范工程中其選擇性在95%以上;二氧化碳的轉化率也非常高,因為我們在萃取了甲醇之后,會將二氧化碳循環注入系統,結果是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能轉化成甲醇。”李燦對《中國科學報》表示,這一成功示范,邁出了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液體燃料工業化生產的第一步。
他透露,目前,全球首個10萬噸級“液態陽光”燃料合成項目正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建設中,預計最快可在2025年實現項目建成。
“到了10萬噸級這個規模,‘液態陽光’項目的經濟性和效益就開始占優了。”李燦向《中國科學報》算了一筆賬:傳統煤制甲醇的價格大概在2500~3000元/噸,而隨著規模的上升和風/光電價的進一步走低(降到0.2元以下),“液態陽光”制甲醇的成本很快就能跟煤制甲醇持平,而且還沒有考慮“碳稅”收益問題。
李燦說,未來若收緊溫室氣體排放管控,各國可能會對碳排放收取費用,這就是“碳稅”。相比“液態陽光”,傳統的煤制甲醇每生產1噸甲醇差不多要排放3~4噸二氧化碳,將來,傳統煤制甲醇不得不考慮碳稅帶來的成本上升問題。
相比之下,“液態陽光”每生產1噸甲醇,可轉化約1.4噸二氧化碳;生產10萬噸甲醇,就可消解納約14萬噸二氧化碳。一邊是消納,一邊是排放,“液態陽光”的生態效益由此彰顯。
“我們的實踐證明,‘液態陽光’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減碳方案,它不僅比‘碳捕捉—深埋’方案更安全、更環保,而且還有經濟效益。”李燦說,“液態陽光”計劃孕育著一場重大的能源革命,而隨著其經濟效益的凸顯和產業化腳步的加快,這場能源革命已經在可期待的視野之中了。
-
精英視角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項目成果
-
項目成果
-
焦點事件
-
項目成果
-
項目成果
-
焦點事件
-
科技前沿
-
精英視角
-
精英視角
-
精英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