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別讓科技成果轉化“為錢所困”

    2022.7.17

      “我們也想做成果轉化,技術和團隊都是現成的,但沒有錢啊!”某大學教授的這句肺腑之言說出了很多科研人員的心聲。

      近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在其成立后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以增資形式出資。該基金總規模100億元,首期規模20億元,將用于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9個城市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近年來,各地紛紛掀起一股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熱潮。這些基金能否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為錢所困”的窘境呢?

      缺乏“熱情資本”

      一些高校院所的科研團隊掌握著優質的早期原始創新項目,也希望將這些項目推向應用市場,但往往缺乏“熱情資本”的青睞。

      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部長、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投委姚衛浩表示,相對于國外風險資本發達、天使投資人眾多、投資風險偏好程度高的現狀,國內較多資本及投資人對于成熟項目比較追捧,但對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早期創新項目缺乏熱情。

      究其原因,姚衛浩分析道,高校院所早期創新項目在產業化過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風險非常高,大部分資本往往會規避。同時,一些資本對于理解和識別早期重大原始創新也存在能力短板。

      另外,科研人員和社會資本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任挑戰。姚衛浩指出,部分科研人員對外部資本的投資協議、對賭條款、退出要求等很多具有較強等約束的條件比較反感和抵觸,無法建立雙方的信任關系。

      最后的結果就是,雖然科研人員也希望深度參與成果轉化,但常常無法將全部精力投入轉化工作,同時缺乏相應的創業團隊協助,進而導致很多成果擱置在實驗室,無法跨出成果轉的重要一步。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長周期、系統性的工作。暨南大學科技處副處長白德發建議,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支持,設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引導社會天使投資基金加大對高校科技成果的培育,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產品化和產業化,形成暢通的轉化路徑。

      組建“科技金融朋友圈”

      早在2011年,科技部、財政部就聯合推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旨在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融資難、成果與市場對接不暢等難題,加速推進利用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的轉化。

      根據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下設創投子基金達30多只,規模將近500億元,基金放大倍數超過4倍。2021年,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36只子基金,資金總規模624億元。

      2018年,科技部、北京市政府簽署《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 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戰略合作協議》。來自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官網的消息顯示,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是政府主導的股權投資母基金,總規模300億元,首期規模200億元。

      據悉,北京科創基金分別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四家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設立子基金,支持高端硬技術創新和前端原始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

      姚衛浩介紹,2021年,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順利組建完成,工商注冊為“北京元培科技創新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簡稱“元培基金”,一為紀念老校長蔡元培先生,二取元培之培育原始創新之意。元培基金總規模10.02億元。截至目前,元培基金已投項目近20個,金額近4億元,其中一半以上的資金投資了校內科研人員成果轉化項目,基金內部收益率超過20%,比較好的實現了基金支持早期重大原始創新的初心和使命。

      與此同時,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還與紅杉、高瓴、IDG等多家頭部投資機構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并組建了“科技金融朋友圈”。近期,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還在籌建進一步支持和培育學校學科發展的市場化投資基金。

      然而,也有高校成果轉化工作負責人向《中國科學報》透露,自己學校還沒有享受到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紅利,對基金的運行情況也不是很了解。

      對此,業內有人士指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更多是引導作用,一些項目發展起來,就不需要國家基金來幫助引導扶持了。目前,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已有近50億元的基金成功“畢業”,后續還將騰挪出更多的資金去扶持新生力量的轉化。

      聯合推動成果轉化

      位于廣州的暨南大學依托學校的商科優勢,于2018年成立校友企業家聯盟。“學校在聯盟基礎上,推動成立校友基金,以“平臺+基金”的運營模式,服務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學校科研專家、創業者與優秀社會資本更為順暢的對接。”白德發說。

      自國家科技部、財政部設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后,在廣東省范圍內,廣東省政府設立50億元規模的廣東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基金。

      2019年,廣州市設立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以引導社會資本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據了解,不同于以往的政府撥款,引導基金選擇符合條件的投資機構共同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子基金,為轉化科技成果的企業提供股權投資。

      暨南大學與廣東中科科創創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申報并獲批了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子基金,2020年3月,廣東暨科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暨科基金)成立。

      白德發介紹,暨科基金重點投資于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院所自主研發、合作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產業化、商業化前景的優質科研成果轉化項目。

      一直以來,暨南大學與深圳英美達醫療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美達)有長期產學研合作,雙方在2020年就“內窺鏡用微型光學鏡頭的技術開發”簽訂了合作協議。隨后,暨科基金對英美達投資1300萬元,并提供了一套完善的投后服務,幫助企業快速發展。

      隨著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陸續迎來收獲期,也讓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有了可以借鑒的經驗和參考的依據。

      今年4月,上海楊浦區設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首期規模2280萬元。7月,武漢理工大學發布了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知識產權管理與運營基金)設立方案。

      2017年9月,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母基金啟動,該基金由中國科學院控股公司代表中科院直接出資,聯合地方政府國資平臺的出資、金融資本及社會資本共同設立,以“母基金+直投”結合的方式投資,預計撬動的總資金規模在200億元左右。

      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掌舵人吳樂斌告訴《中國科學報》:“母基金啟動運行以來,一直都在聯合社會各方力量,將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多地轉化為生產力。”

      “我們也想做成果轉化,技術和團隊都是現成的,但沒有錢啊!”某大學教授的這句肺腑之言說出了很多科研人員的心聲。

      近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在其成立后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以增資形式出資。該基金總規模100億元,首期規模20億元,將用于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9個城市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近年來,各地紛紛掀起一股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熱潮。這些基金能否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為錢所困”的窘境呢?

      缺乏“熱情資本”

      一些高校院所的科研團隊掌握著優質的早期原始創新項目,也希望將這些項目推向應用市場,但往往缺乏“熱情資本”的青睞。

      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部長、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投委姚衛浩表示,相對于國外風險資本發達、天使投資人眾多、投資風險偏好程度高的現狀,國內較多資本及投資人對于成熟項目比較追捧,但對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早期創新項目缺乏熱情。

      究其原因,姚衛浩分析道,高校院所早期創新項目在產業化過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風險非常高,大部分資本往往會規避。同時,一些資本對于理解和識別早期重大原始創新也存在能力短板。

      另外,科研人員和社會資本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任挑戰。姚衛浩指出,部分科研人員對外部資本的投資協議、對賭條款、退出要求等很多具有較強等約束的條件比較反感和抵觸,無法建立雙方的信任關系。

      最后的結果就是,雖然科研人員也希望深度參與成果轉化,但常常無法將全部精力投入轉化工作,同時缺乏相應的創業團隊協助,進而導致很多成果擱置在實驗室,無法跨出成果轉的重要一步。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長周期、系統性的工作。暨南大學科技處副處長白德發建議,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支持,設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引導社會天使投資基金加大對高校科技成果的培育,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產品化和產業化,形成暢通的轉化路徑。

      組建“科技金融朋友圈”

      早在2011年,科技部、財政部就聯合推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旨在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融資難、成果與市場對接不暢等難題,加速推進利用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的轉化。

      根據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下設創投子基金達30多只,規模將近500億元,基金放大倍數超過4倍。2021年,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36只子基金,資金總規模624億元。

      2018年,科技部、北京市政府簽署《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 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戰略合作協議》。來自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官網的消息顯示,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是政府主導的股權投資母基金,總規模300億元,首期規模200億元。

      據悉,北京科創基金分別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四家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設立子基金,支持高端硬技術創新和前端原始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

      姚衛浩介紹,2021年,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順利組建完成,工商注冊為“北京元培科技創新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簡稱“元培基金”,一為紀念老校長蔡元培先生,二取元培之培育原始創新之意。元培基金總規模10.02億元。截至目前,元培基金已投項目近20個,金額近4億元,其中一半以上的資金投資了校內科研人員成果轉化項目,基金內部收益率超過20%,比較好的實現了基金支持早期重大原始創新的初心和使命。

      與此同時,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還與紅杉、高瓴、IDG等多家頭部投資機構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并組建了“科技金融朋友圈”。近期,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還在籌建進一步支持和培育學校學科發展的市場化投資基金。

      然而,也有高校成果轉化工作負責人向《中國科學報》透露,自己學校還沒有享受到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紅利,對基金的運行情況也不是很了解。

      對此,業內有人士指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更多是引導作用,一些項目發展起來,就不需要國家基金來幫助引導扶持了。目前,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已有近50億元的基金成功“畢業”,后續還將騰挪出更多的資金去扶持新生力量的轉化。

      聯合推動成果轉化

      位于廣州的暨南大學依托學校的商科優勢,于2018年成立校友企業家聯盟。“學校在聯盟基礎上,推動成立校友基金,以“平臺+基金”的運營模式,服務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學校科研專家、創業者與優秀社會資本更為順暢的對接。”白德發說。

      自國家科技部、財政部設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后,在廣東省范圍內,廣東省政府設立50億元規模的廣東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基金。

      2019年,廣州市設立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以引導社會資本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據了解,不同于以往的政府撥款,引導基金選擇符合條件的投資機構共同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子基金,為轉化科技成果的企業提供股權投資。

      暨南大學與廣東中科科創創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申報并獲批了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子基金,2020年3月,廣東暨科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暨科基金)成立。

      白德發介紹,暨科基金重點投資于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院所自主研發、合作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產業化、商業化前景的優質科研成果轉化項目。

      一直以來,暨南大學與深圳英美達醫療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美達)有長期產學研合作,雙方在2020年就“內窺鏡用微型光學鏡頭的技術開發”簽訂了合作協議。隨后,暨科基金對英美達投資1300萬元,并提供了一套完善的投后服務,幫助企業快速發展。

      隨著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陸續迎來收獲期,也讓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有了可以借鑒的經驗和參考的依據。

      今年4月,上海楊浦區設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首期規模2280萬元。7月,武漢理工大學發布了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知識產權管理與運營基金)設立方案。

      2017年9月,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母基金啟動,該基金由中國科學院控股公司代表中科院直接出資,聯合地方政府國資平臺的出資、金融資本及社會資本共同設立,以“母基金+直投”結合的方式投資,預計撬動的總資金規模在200億元左右。

      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掌舵人吳樂斌告訴《中國科學報》:“母基金啟動運行以來,一直都在聯合社會各方力量,將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多地轉化為生產力。”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