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頰部罕見多發腫物病例報告
1.病例報告
?
患者,男,6歲,因右側頰部黏膜多發腫物3年余入院。患者約3年前發現右側頰部有一“綠豆粒”大小腫物,無明顯自覺癥狀,未做任何治療,后逐漸增大,數目有所增加。檢查:沿右側頰部咬合線可見乳頭狀突起(圖1),較大突起為3個,由前至后大小分別約1.8 cm×1 cm×0.5 cm、1.5 cm×1 cm×0.5 cm、0.6 cm×0.5 cm×0.5 cm;右側唇黏膜近唇紅處亦可見一腫物,大小約1 cm×0.8 cm×0.5 cm,均邊界清楚,質軟,表面紅腫,無觸壓痛,活動度可。
?
圖1 ?右側頰部咬合線多發腫物
?
于全麻下行“下唇及頰部腫物切除術”,術中見腫物呈灰白色,質韌,表面光滑(圖2),術后病理診斷:(頰部)叢狀神經纖維瘤,(下唇)血管瘤。
?
圖2 ?下唇及頰部腫物切除后觀察。A:腫物呈灰白色,質韌,表面尚光滑;B:病理切片(HE,×40)
?
2.討論
?
叢狀神經纖維瘤(plexiform neuro fibroma,PNF)是一種少見的周圍神經良性腫瘤,表現為神經干及其分支上的腫塊,好發于兒童,可發生惡變。鏡下見腫瘤組織成大小不一的叢狀結構,瘤細胞呈梭形,疏松排列,細胞核呈尖細波浪狀,可見EMA陽性的神經束膜細胞,膠原纖維增生,間質黏液樣變。本病主要需要與叢狀神經鞘瘤、局限性神經纖維瘤及神經鞘黏液瘤鑒別:①叢狀神經鞘瘤:好發于40歲以下青年人,一般與神經纖維瘤病無關。鏡下表現為密集排列的梭形細胞,核排列成柵欄狀,形成獨特的Verocay小體,間質無或很少含有黏液,惡變罕見;②局限性神經纖維瘤:神經纖維瘤瘤細胞與PNF主要瘤細胞的形態相同,均為梭形,核細長,但無神經束膜細胞,不會分割、包繞Schwann細胞形成叢狀結構,也無粗大的神經;③神經鞘黏液瘤:腫瘤內一般無成簇分布的星狀細胞、類圓形上皮樣細胞核、多核的合體樣細胞。目前,PNF主要的治療措施為手術切除,術中易出血,術后復發率較高,手術易造成神經功能障礙。不完全的手術切除會增加PNF進展的可能。本例患者術后5個月復查,恢復良好,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