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桿菌科簡介
(一)概念
腸桿菌科是由多個菌屬組成,其生物學性狀相似,均為革蘭陰性桿菌。大多數腸道桿菌屬于正常菌群,作為條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其中包括常引起腹瀉和腸道感染的細菌(埃希菌屬、志賀菌屬、沙門菌屬、耶爾森菌屬)和常導致院內感染的細菌(枸櫞酸桿菌屬、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多源菌屬、沙雷菌屬、變形桿菌屬、普羅威登菌屬和摩根菌屬),以及一些在一定條件下偶可引起臨床感染的細菌。
(二)分類
根據《伯杰系統細菌學手冊》(1984年)將腸桿菌科的細菌分為20個屬即埃希菌屬、志賀菌屬、沙門菌屬、枸櫞酸桿菌屬、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沙雷菌屬、哈夫尼亞菌屬、愛德華菌屬、普羅威登斯菌屬、變形桿菌屬、摩根菌屑、耶爾森菌屬等。
(三)生物學特性
1.形態與染色
革蘭陰性桿菌,其菌體大小為(1.0~6.0)μm×(0.3~1.0) μm。多數有周鞭毛,除外志賀菌屬、克雷伯菌屬、鼠疫耶爾森菌和EIEC無鞭毛。均不形成芽胞,少數菌屬細菌可形成莢膜。
2.培養:需氧或兼性厭氧,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瓊脂培養基和麥康凱培養基上均能生長并形成中等大小的S型菌落,液體培養基中呈混濁生長。
3.生化反應: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 乳糖發酵試驗: 腸道非致病菌(+),腸道致病菌(-)(除外變形桿菌)。腸桿菌科定科試驗主要項目是革蘭陰性桿菌、觸酶陽性,氧化酶陰性,硝酸鹽還原試驗陽性。
4.抗原構造:包括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如Vi抗原、K抗原)3種。
5.變異:包括菌落S~R變異,鞭毛H~O變異和耐藥性或生化反應性質的改變。
6。抵抗力:不強。加熱60℃,30分鐘即被殺死。不耐干燥,對一般化學消毒劑敏感。對低溫有耐受力,能耐膽鹽。
(四)致病性
腸桿菌科細菌種類多,可引起多種疾病:
1.致病性腸道桿菌:以腸內感染為主,腹瀉為共顯癥狀,引起急慢性腸道感染、食物中毒、旅游者腹瀉及腸熱癥等。
2.條件致病菌:為醫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出現移位感染。
(五)微生物學檢驗
1.分離培養:將糞便或肛拭標本立即接種在腸道菌選擇培養基上或先增菌后再分離;血、尿或膿汁等其他標本原則上不使用選擇培養基。分離純菌后,根據菌落特點,結合革蘭染色及氧化酶反應結果作進一步鑒定。
2.鑒定
(1)初步鑒定:原則是:①確定腸桿菌科的細菌,應采用葡萄糖氧化-發酵試驗及氧化酶試驗與弧菌科和非發酵菌加以鑒別;②腸桿菌科細菌的分群,多采用苯丙氨酸脫氨酶和葡萄糖酸鹽試驗,將腸桿菌科的細菌分為苯丙氨酸脫氨酶陽性、葡萄糖酸鹽利用試驗陽性和兩者均為陰性反應三個類群;③選擇生化反應進行屬種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