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科學時報:中美前沿科學研討會十年

    2008.2.04

    2007年10月,第十屆中美前沿科學研究會(CAKFoS)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實際上慶祝了中國科學界與國際科學界互動交流與合作的10年。作為會議的指導和組織者,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和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曹京華在最新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撰文,回顧了10年中美前沿研討會的意義和作用。他們認為,該研討會不僅推動了中美青年學者跨學科思維和創新以及跨學科合作,而且如同一面鏡子,反映了過去10年間中國科學和中國科學院有關工作的發展。

    banquan23.jpeg

    1997年,中美兩國科學院領導簽署舉辦“中美前沿科學研究會”協議。

    banquan23.jpeg

    1998年,第二屆“中美前沿科學研究會”代表合影。

    ?

    banquan23.jpeg

    ?2007年10月,第十屆中-美卡弗里前沿科學研究會(CAKFoS)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還舉行了另一個慶祝活動:中國科學界與國際科學界互相促進十年。


    為推動中美青年學者跨學科思維、創新和合作及培養學術帶頭人,1997年,中美兩國科學院共同啟動了中美前沿科學研究會。首屆會議在美國加州舉行,2005年,美國卡弗里基金會開始為會議提供經費支持。
    ?
    卡弗里基金會成立于2000年12月,旨在支持有利于人類的高級科學研究、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支持科學家和他們的工作。
    ?
    10年間,中美兩國近300多個研究機構的670多位杰出青年學者參加該研討會,圍繞77個當代科學的前沿科學問題展開討論。
    ?
    一個打破傳統的會議
    ?
    在形式和內容上,中美前沿科學研究會不同于科學家們通常所熟悉的學術研討會。首先,每次會議邀請80多名來自不同學術背景、學術上有一定成績、年齡在45歲以下的中美青年科學家參加,美方學者來自全國的大學和研究所,中方學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大學;第二,每次會議的8個主題均由中美學者聯合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決定;第三,主持人和報告人均要求用盡可能少的專業語言來描述各自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確保非專家也能聽明白并為會議作出貢獻;第四,與會者不必西裝革履,會議專門為非正式交流提供方便。
    ?
    “如今,CAKFoS已成為一個受廣大青年學者喜愛的品牌會議,年輕的學者們在這里交換知識、研究進展、想法和機會,內容幾乎涵蓋了當代科學研究事業所有領域。”白春禮等在文章中寫道,“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互動型論壇。也許,對參與論壇的中國科學家水平的回顧,能從一個側面反映10年間中國科學、科學政策和科學交流的進展。”
    ?
    他們說:“我們深切感受到,CAKFoS是一面能反映中國過去10年科學和技術大發展的鏡子。在這10年中,中國科學家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中國政府在三個層面的政策實施。首先,20多年來,中國實施了鼓勵經濟改革、國門開放的基本國策;第二,過去10年中,投入科學和技術事業的公共經費的比例增加了一倍,科學基礎設施大為改善;第三,大力敦促中國科學家之間以及中國科學家和全球科學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在這里,我們僅回顧后兩個方面的變化以及它們對中國科學在質量和數量進步方面所產生的影響。”
    ?
    中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科學
    ?
    白春禮等在文章中指出,過去10年中,中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努力大力支持國內的研究和發展,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97年的0.64%上升到2006年的1.42%,這還不包括同一時期國內生產總值每年近10%的平均增長率。這種經費的增加力度使得研究能力的建設、對現有科技基礎設施的改造、新領域中新基礎設施的建設成為可能。過去10年中,中國從事科學和技術研究的人數增加近50%,與此同時,學術界實施了更為嚴格的評估,對高水平成果予以了更高的期望。
    ?
    伴隨著對研發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的實質性投入,中國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產出快速提高。以中國作者署名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從1997年的25007篇,發展到2007年的17.2萬篇,10年中增加了7倍,其中中國科學院的貢獻占15%。作為衡量中國科學和技術進步的指標之一,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的提高表明中國對世界知識庫的貢獻在日益增加。
    ?
    白春禮等認為,近10年來,中國在科學和技術事業上的進步和創新令人矚目,主要表現在納米科學、材料科學、神經科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領域。在CAKFoS上,中國的演講者們展示了他們在認知神經科學、自旋電子學、單分子化學、人類基因組學、暗物質和暗能量等領域的研究進展。
    ?
    他們強調,盡管像暗物質暗能量這類科研成果是利用國外設備獲得的數據取得的,但是中國已經建成和在建的大型科學設備有望對相關領域世界科學發展作出貢獻。許多成就的取得將直接與新科學機構的創建有關,也將推動高水平和有潛力的研究人員成長。
    ?
    中國科學家更多地融入國際科學界
    ?
    如果要在研究中有所創新,那么必須對“小米加步槍式”的研發設備和人員能力提高進行投入,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則加強了這種創新能力的提高。合作與交流促成了科學和技術標準的提高、新人才的培養、實驗設備的更新,以及知識技能的交換。過去10年中,中國科學院學者出任國際學術組織的人數不斷增加,這是過去10年中國科學院研究機構成長的標志之一。這種成長也伴隨著前來中國科學院訪問的海外學者數量的增加,和前來參加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國際會議人數的增加。
    ?
    中國科學家正在更多地融入國際科學界。白春禮等在文章中指出:“1998年,以中國科學院學者作為共同作者所發表的國際文獻有790篇,到2006年達到3724篇,同一時期,中美科學家合作發表論文的數量也增加了5倍,這些數字見證了過去10年間中國科學家跨越國界線的大規模交流和合作。加強交流和合作的政策也促進這些成果的涌現,如今,合作與交流已成為中國科學家研究工作中的正常部分。”
    ?
    在促進國際和國內科學家交流和合作上,CAKFoS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比如,美國斯坦福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和中國北京宣武醫院正在進行的合作就是在CAKFoS研討會上達成的。盡管研討會的宗旨是促進參與國之間的雙邊交流,然而,會議組織者發現它對促進中國科學院的學者與大學之間學者的合作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
    中方的與會人員一半來自大學,一半來自中科院,這種“一半一半”的原則是兩院主要領導人在會議創立之初制定的,目的是使該計劃不僅成為中國科學院培養青年學術帶著人的計劃,也成為國內大學培養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平臺。“這項面向全國的原則是項英明的舉措。”白春禮等指出,“它不僅促進了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培養,也打破了中國學界內的傳統隔閡,推動了中國科學院與高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
    CAKFoS項目的多樣化反映了科學前沿領域的復雜性,表明重要的科學發現需要跨越傳統界限。“如果說,10年前,中國的科學家們對這種方式還感到陌生的話,那么今天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情形了。”他們在文章中說,“如今,在CAKFoS的提問與回答現場,中國的科學家們比以前更積極主動,與美國同行的交流也更平等、自信,而且富有個人魅力。這些進步反映出中國科學在進步、新一代有國際眼光的中國科學家正在出現。”
    ?
    白春禮等強調,在CAKFoS這樣的研討會上所進行的交流已成為科學創新和發展的重要力量,與所有有創造性的對話一樣,這種對話的成功取決于杰出的演講者和積極參與的聽眾。在這樣的會議上,雙方科學家建立的學術聯系、相互了解和尊重將對兩國科學界間的合作和交換產生深遠影響,并進一步提升他們共同在前沿科學領域實現創新的興趣。
    ?
    更多閱讀
    ?
    第十屆中美前沿科學研討會預備會在京召開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