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佐劑(immunoadjuvant)
又稱非特異性免疫增生劑。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或預先注射到機體內能增強免疫原性(見抗原)或改變免疫反應類型。種類很多,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常用的佐劑可分為 4類:無機佐劑,如氫氧化鋁,明礬等;有機佐劑,微生物及其產物如分枝桿菌(結核桿菌、卡介苗)、短小桿菌、百日咳桿菌、內毒素、細菌提取物(胞壁酰二肽)等;合成佐劑,如人工合成的雙鏈多聚核苷酸(雙鏈多聚腺苷酸、尿苷酸)、左旋咪唑、異丙肌苷等;油劑,如費氏佐劑、花生油乳化佐劑、礦物油、植物油等。費氏佐劑目前在實驗動物中最常用,又可分為費氏不完全佐劑和完全佐劑兩種。不完全佐劑是油劑(石蠟油或植物油)與乳化劑(羊毛脂或吐溫( Tween) 80)相混合而成,當其再與抗原混合,即成油包水乳劑,可用于免疫注射。在不完全佐劑中加入死的分枝桿菌,即成為費氏完全佐劑。完全佐劑的免疫強度大于不完全佐劑。該佐劑主要用于動物實驗,不適宜于人類使用。而且動物多次注射后也常會發生佐劑病。免疫佐劑的生物作用包括:( 1)抗原物質混合佐劑注入機體后,改變了抗原的物理性狀,可使抗原物質緩慢地釋放,延長了抗原的作用時間;( 2)佐劑吸附了抗原后,增加了抗原的表面積,使抗原易于被巨噬細胞吞噬;( 3)佐劑能刺激吞噬細胞對抗原的處理;( 4)佐劑可促進淋巴細胞之間的接觸,增強輔助 T細胞的作用;( 5)可刺激致敏淋巴細胞的分裂和漿細胞產生抗體。故免疫佐劑的作用可使無免疫原性物質變成有效的免疫原;( 6)可提高機體初次和再次免疫應答的抗體滴變;( 7)改變抗體的產生類型以及產生遲發型變態反應,并使其增強。
? |
?
- DNA甲基化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
- PCR-SSP HLA分型技術
- 免疫組化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分析
- 免疫組化染色之無色片和“雜音”染色片原因分析
- Searching Haptens, Carrier Proteins, and Anti-Hapten Antibodies
- HLA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 FLUORESCENT?STAINING?OF?CELLS
-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s for the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Complement Component C2
- Equine ELISPOT Assay to Study Secretion of IFN and IL-4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Nave Human Phage-Displayed Fab Library Through One-Step Cl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