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免疫學技術> 抗體抗原實驗>粘附分子與凝血

    粘附分子與凝血

    關鍵詞: 粘附分子來源: 互聯網

      凝血過程中血小板聚集的分子基礎是血小板表面的粘附分子。在動脈和靜脈中血小板聚集的機理有所差別,所涉及到的粘附分子也不盡相同。

      (一)粘附分子與動脈凝血

      動脈中形成的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組成,稱為白血栓。動脈中血栓的形成過程包括最初血小板與血管壁損傷部位的接觸、粘附及隨后的活化、伸展和聚集。血小板與血管壁損傷部位的接觸由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復合物GPIb-IX與管壁上的vWF因子(von Willebrand facfor)的結合介導。GPIb-IX或vWF的遺傳缺陷都可以導致病人凝血機能的障礙,在臨床上分別被稱為Bernard-Soulier綜合征(Bernard-Soulier syndrome,BSs)和von Willebrand病(von Willebrand's disease,vWd)。

      GPIb由一兩條多肽鏈通過二硫鍵連接所組成,兩條鏈分別稱為GPIba(135kDa,CD42b)和GPIb&beta;(22kDa,CD42c),GPIb與另一個糖蛋白分子GPIX(23kDa,CD42a)按1:1的比例通過非共價鍵結合構成GPIb-IX復合物。GPIb&alpha;、GPIb&beta;和GPIX的共同特點是都含有不同數目的由24個氨a基酸構成的富含亮氨酸糖蛋白的重復序列段(leucine-rech glycoprotein,LRG)。BSs病人的血小板除缺乏GPIb&alpha;、GPIb&beta;、GPIX三種分子外,同時還缺乏另一條稱為GPV的肽鏈。GPV同樣含有LRG序列,其功能還不清楚。GPIb-IX復合物與vWF結合的部位在GPIb&alpha;鏈上,位于其N端的第7個LRG重復序列及近膜部分的富含碳水化合物區域之間(圖2-15)。vWF可由血管內皮細胞和血小板合成,單體分子量為220kDa。血管內皮細胞可向其附著面分泌vWF,結合于基底膜的膠原纖維。

    圖2-15 GPIb-IX復合物的結構模式圖

      GPIb-IX與vWF結合的顯著特點是切力依賴性(shear dependence),即GPIb-IX與vWF的結合只有動脈中血液快速流動狀態下才會發生,在靜脈血液流動緩慢或靜止時GPIb-IX與vWF并不結合,目前對于這種切力依賴性結合發生的機理仍不清楚。

      GPIb-IX與vWF的結合導致血小板的活化,使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alpha;Ⅱb&beta;3)的構型發生改變,得以與血漿中vWF、FB、FN等配體結合,構成后續血小板的結合部位,觸發血小板的聚集過程。另一種血小板糖蛋白GPⅠaⅡa(&alpha;2&beta;1)可能也參與此過程。

      (二)粘附分子與靜脈凝血

      靜脈血栓形成過程中血小板起著較為次要的作用,血栓主要含有紅細胞和纖維蛋白,稱為紅血栓,此過程與GPIb-IX和vWF的相互作用無關。血小板與血管壁的粘附可能由GPIaⅡa(&alpha;2&beta;1)、GPIcⅡa(&alpha;5&beta;1)&alpha;v&beta;3、GPⅡbⅢa(&alpha;Ⅱb&beta;3)等粘附分子共同介導,上述粘附分子的作用是切力非依賴性的。

    (責任編輯:大漢昆侖王)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