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心室期前收縮和代償間歇實驗原理和步驟
【目的】
觀察在體心臟在施加有效刺激時的反應,掌握心室肌在興奮過程中興奮性變化的特點。
【原理】
心肌興奮性的特點在于興奮后有效不應期特別長,相當于整個心臟收縮期加舒張早期。在有效不應期內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興奮而收縮,但此后給予一次閾上刺激,可以產生一次興奮。
由于該興奮發生在正常節律性興奮到達前,故稱為期前興奮,由期前興奮產生的收縮為期前收縮。期前興奮亦有不應期,如果下次正常節律性興奮到達時正好在期前興奮后的有效不應期內,便不能引起心肌興奮而收縮。于是,在期前收縮后就會出現一次時間較長的舒張期,稱代償間歇。
【器材】
蟾蜍或蛙、二道生理記錄儀、雙脈沖刺激器、蛙類手術器具、蛙心夾、肌張力換能器等。
【步驟】
(1)連接實驗裝置。
(2)暴露蟾蜍心臟。先用探針從蟾蜍枕骨大孔刺入,破壞腦和脊髓,并將蟾蜍仰臥固定在蛙板上,再用鑷子提起胸骨端皮膚,用剪刀向上剪開皮膚,并沿正中線剪開胸骨,即見心臟包在心包內。用眼科剪細心剪開心包,暴露心臟。
(3)將連在張力換能器連線上的蛙心夾在心室舒張期夾住心尖,固定刺激電極,使其兩極與心室接觸。
(4)開動二道生理記錄儀,記錄蛙心活動的基本曲線。
(5)采用中等強度的閾上刺激分別在心室收縮期、舒張早期和舒張早期之后刺激心室,連續記錄心搏曲線,觀察期前收縮和代償間歇。
【注意事項】
(1)蛙心夾不宜夾住蛙心過多,以免破壞心肌,影響心室收縮功能
(2)蛙心夾與張力換能器間應有一定的緊張度。
(3)在實驗過程中應經常滴加任氏液,以保持心臟表面的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