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野生動物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開發野生動物的意義
一、野生動物開發研究現狀
野生動物是指從自然界捕獲的動物。包括高等的脊椎動物(如魚、蛙、蛇、鳥、獸等)和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如草履蟲、水螅、蚯蚓、河蚌、蜱、螨、蚊、蠅等),然而習慣上通常是將個體較大,便于直接開發利用的陸棲脊椎動物特別是鳥、獸類指為野生動物(Wildlife);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復雜,從熱帶到寒帶,從森林到草原,在陸生環境和水生環境,橫跨在北區與東洋區兩大動物區系,棲居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其中陸棲脊椎動物就有2137種,約占世界種屬的10.1%,各類陸棲脊椎動物種數及其的占世界總數的比例見表7-1。
類 別 | 種 數 | 占世界比例(%) |
兩棲類 | 208 | 6.9 |
爬行類 | 315 | 5.9 |
鳥 類 | 1,186 | 13.8 |
哺乳類 | 428 | 10.1 |
合 計 | 2,137 | 10.1 |
由上表可見,雖然我國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但是應用到生物醫學研究中的動物種類僅為其中極少一部分,如黑線倉鼠、長爪沙鼠、鼠兔、樹?等。因此潛力極大,值得開發。根據現有野生動物開發的資料看,能作為實驗動物而馴化的野生動物靈長類有恒河猴、樹?;兔類有蒙古野兔、高原野兔、達烏爾鼠兔、高原鼠兔;鼠類有褐色大家鼠、小家鼠、大尾黃鼠、大倉鼠、黑線倉鼠;鼢鼠有中華、東北及草原鼢鼠;沙鼠有大沙鼠、長爪沙鼠……,此外還有姬鼠、麝鼠……,食蟲類有犰狳、刺猬、穿山甲……;鳥類有鵪鶉、鴿……。我國有些種屬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例如,很早就被引入歐美的拉薩狗,為世界所矚目;黑線倉鼠和長爪沙鼠早已被國內外科學家公認為實驗動物。目前正在開發的樹?、旱獺等野生動物也具有很大意義。
美、日兩國在野生動物的開發和改良上作了不少工作。如美國康乃爾大學動物資源研究中心發現賓州地區的野生旱獺是鼠類乙型肝炎的帶毒者,正在進行旱獺馴養。美國在非人靈長類的開發上也作了大量工作。日本實驗動物中央研究所已引進兔、墨西哥兔、狨猴、小型豬、臭?(Suncus)、小型有袋類動物一袋鼬(Dasyuroides)及長尾袋?(Sminthopsis Macroura)等,并正在進行研究它們的實驗動物化。日本的野村從事過長爪沙鼠、日本田鼠、小家鼠等動物的馴養工作,最近吉田從事馴養棲息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諸島的家鼠屬(Rattus)動物,日本有關單位曾向我國引種繁殖。目前以體型小、敏感性高、繁殖力強、適應性好等為標準,將野生動物進行馴化,以補充迄今應用為數甚少的幾種實驗動物。
- 醫學原蟲概論
- 實驗動物常見的人獸共患病
- Transient Dominant Selection for the Modification and Generation of Recombinant Infectious Bronchitis Coronaviruses
- Preparation of HSV-DNA and Production of Infectious Virus
- Environmental Surveillance for MRSA
- Quantification of HCV RNA in Clinical Specimens by Branched DNA (bDNA) Technology
- 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 of Cysteine-Engineered Entomopathogenic Toxins
- Genotyping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PCR-RFLP Analysis
- Purification and Electron Cryomicroscopy of Coronavirus Particles
- 實驗室豚鼠的飼養方法及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