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選擇性胃迷走神經干切斷術
高度選擇性胃迷走神經干切斷術(壁細胞迷走神經干切斷術)
圖1 迷走神經切斷術三種術式 ⑴迷走神經胃前支(latarjet神經)及鴉爪支 ⑵距幽門靜脈5~7cm按黑線箭頭所示方向,分離小網膜前葉 ⑶分離切斷胃前支神經的胃壁分支 ⑷尋找切斷“罪犯神經” ⑸胃小彎側裸露的創面予以腹膜化 圖2 高度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
[適應證]
主要應用于有外科治療適應證的十二指腸潰瘍病例,如出血(包括某些應激性潰瘍出血)、穿孔、瘢痕性幽門梗阻、頑固性潰瘍及單純胃腸吻合術后或胃部分切除術后的吻合口潰瘍等。迷走神經切斷術分迷走神經干切斷術及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兩種。前者手術操作簡單,但術后常有腹脹、腹瀉等癥狀,適用于較重危的病人;后者對術后胃腸道功能擾亂較輕,但手術操作較復雜,適用于對手術耐受性較好的病人。因二者都必須附加胃引流術或胃部分切斷術,才能使手術完全;近年來又發展了高度選擇性胃迷走神經切斷術(又稱壁細胞迷走神經切斷術)。只切斷胃壁細胞區的迷走神經,而不必附加胃引流術或半胃或竇部切除術,可作為獨立手術施行。該術式在理論上有其極大優越性,但手術操作上要求嚴格。三種術式見示意圖[圖1]。
[術前準備]
同胃引流術。
[麻醉]
一般用硬膜外麻醉。年老體弱和腹壁松弛者可用強化加局麻。
[手術步驟]
1.體位 平臥,上軀干墊高,劍突部保持在最高位,有利于賁門部的顯露。
2.切口 同迷走神經干切斷術。
3.顯露胃小彎 顯露賁門、食管下端及胃小彎,必要時可在大彎側加以牽引,在消瘦者迷走神經胃前支(latarjet神經)及鴉爪支可辨認清楚[圖2 ⑴]。
4.分離小網膜 在距幽門靜脈5~7cm,相當鴉爪第1分支略上方,按黑線箭頭所示方向,緊貼胃壁分離小網膜前葉 [圖2 ⑵]。
5.顯露迷走神經 在肥胖者,可在小網膜無血管區剪開一裂隙,用左示指和/或中指通過此裂隙伸入小網膜和胃的后面,更易于辨認胃前支的胃壁分支,并有利于對它的分離切斷[圖2 ⑶]。
6.分離、切斷迷走神經分支 繼續向上解剖分離,直達賁門及食管下端。示指經食管后方抵賁門右側,戳開疏松組織,繞一膠皮導管,向右下方牽引賁門和食管,有利于食管下端和胃底分離,下端食管周圍和胃底部皆需分離5cm左右。在分離切斷通往食管下端和胃底的神經分支過程,尤應注意勿忘尋找切斷來自后干,通往胃底部的一條較粗神經分支,通常稱為“罪犯神經(nerves criminalis)”。如果遺漏該支,可有潰瘍復發之虞[圖2 ⑷]。
7.腹膜化小彎創面 將食管和賁門向左側牽開,顯露小網膜后葉,繼續予以分離、切斷,直至右緣。至此,通往胃近端壁細胞區的迷走神經纖維已完全切斷。將胃小彎側裸露的創面予以腹膜化[圖2 ⑸]。
[術中注意事項]
分離胃小彎側必須緊貼胃壁,從鴉爪第1支上方開始向上進行,必須保護肝支和腹腔支不受損傷。走向胃壁的神經分支與胃左血管并行,分離過程中必須妥善結扎這些血管分支,以免出血。
[術后處理]
術后胃管減壓1~2日,第3日進流質,第5~7日可進軟食,其他同迷走神經干切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