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尺骨骨干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橈、尺骨骨干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⑴克氏針髓內固定 ⑵尺骨中、上1/3橫折,應用髓內針固定 ⑶尺骨不穩定骨折,應用加壓鋼板固定 ⑷橈骨應保持外凸弧形,宜用加壓鋼板固定 圖1 右橈、尺骨干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適應證]
尺、橈骨除提供前臂長度外,還構成肱橈關節、肱尺關節、腕關節及上、下尺、橈關節。起止于前臂的肌肉除伸肌和屈肌外,旋后肌群的肱二頭肌及旋后肌止于橈骨上1/3;旋前肌群的旋前圓肌和旋前方肌分別止于橈骨中1/3和橈骨的下1/4。以上的肌肉和關節除使尺、橈骨能伸屈外,還使橈骨能環繞尺骨進行旋轉。由于尺、橈骨的功能復雜而重要,骨折的治療方針應當是解剖復位、堅強固定,防止并發癥,盡早恢復功能,因此,尺、橈骨干骨折切開復位的適應證是:
1.閉合復位失敗或手法復位外固定后再移位者。
2.骨折已1~2周,仍有嚴重移位者。
[術前準備]
同骨折切開復位術和內固定術。如需植骨,應準備髂部皮膚。
[麻醉]
臂叢麻醉或全麻。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上肢外展或置于胸前。
2.切口、顯露 采用兩個切口,分別顯露橈、尺骨。橈骨上段的顯露要注意保護橈神經。。一般先顯露和處理尺骨后再處理橈骨。
3.尺骨干骨折的復位與內固定 顯露尺骨折端后,在助手對抗牽引下,術者用骨膜剝離器撬開骨折端進行復位。然后,按髓內針逆行穿針法,用手搖鉆將克氏針鉆入尺骨髓腔,進行固定[圖1 ⑴]。如為尺骨上1/3橫折,亦可用髓內針固定[圖1 ⑵]。如尺骨為斜折,或螺旋骨折,骨折端不穩定,易再移位時,亦可用鋼板固定[圖1 ⑶]。一般,尺骨中、上1/3骨折,鋼板最好置于尺骨后側,下1/3骨折最好置于尺骨前側,使鋼板有軟組織覆蓋。尺骨骨折固定牢靠后,用紗布覆蓋傷口,再進行橈骨骨折的內固定手術。
4.橈骨干骨折的復位和內固定 橈骨在前臂的旋轉活動中至關重要。因此,橈骨干骨折的復位不但要求解剖復位,而且要求恢復凸向橈側的弧形。復位時,不但需要牽引和撬撥,還要根據骨折不同的部位,將前臂置于不同的位置。首先將肘關節屈曲,以松弛肌肉。橈骨干上1/3骨折時,近折段因肱二頭肌和旋后肌的牽拉而旋后,遠折段應置于旋后位,便于復位。如為橈骨干中1/3或下1/3骨折,近折段由于旋前圓肌與旋后肌的牽拉,處于旋轉中立位,遠折段也應置于中立體,有利于復位。如按上述方法操作,復位仍有困難時,應檢查尺骨骨折端有無因橈骨骨折的復位,而發生移位。如有移位,應重新復位后用持骨器固定,再進行橈骨骨折的復位。橈骨正確對位后,用準備好的自動加壓鋼板或普通鋼板彎成一定的弧度,使之符合橈骨的外形,用螺釘固定。解剖上橈骨上1/3向外彎曲,下1/2向內彎曲,形成凸向橈側的弧形,此弧度如被破壞,將影響前臂旋轉功能,因此,鋼板應置于橈骨的前面[圖1 ⑷]。
5.植骨 骨折遲愈合或不愈合,或陳舊性骨折,或尺骨上1/3骨折或橈骨中、下1/3骨折,應予植骨,移植骨塊取自髂骨。最好行髓腔內植骨。如用碎骨折移植,可將碎骨片置于骨折部位的前面、后面及側面,避免在尺、橈骨之間置碎骨片,以防交叉愈合。植骨完成后,逐層縫合。
[術中注意事項]
1.術中注意勿損傷骨間膜,以免將尺、橈骨各自分開的切口直接相通;并在內固定完成后,清除兩骨之間的碎骨片或骨屑,以防交叉愈合。如果尺、橈骨折相通,應將軟組織縫合或修復隔開。
2.想盡一切辦法,使尺、橈骨達到解剖復位,并恢復橈骨向外側凸出的弧形,以恢復前臂旋轉功能。骨折復位是否正確,可根據骨折齒狀面的對合判定。如為陳舊性骨折,齒狀面消失或不清晰時,可利用骨表面的解剖標志(如骨嵴等)進行對位。
[術后處理]
1.用普通鋼板作內固定者,術后用管形石膏將傷肢固定于屈肘90°,前臂旋轉中立位,腕關節背屈25°,直至骨折愈合,一般需時3~4月。固定期間應作功能鍛煉。
2.用加壓鋼板作內固定者,可以不用外固定。如為粉碎骨折或病人不能很好配合者,可用石膏托固定6~8周,同時進行功能鍛煉,一般于術后12~16月取出加壓鋼板,取出后仍須用石膏托保護4~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