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63 家兔大腦皮層誘發電位
?
實驗63 家兔大腦皮層誘發電位
?
【目的要求】
1.學習記錄大腦皮層誘發電位的方法。
2.觀察大腦皮層誘發電位的波形。
【基本原理】
大腦皮層誘發電位是指感覺傳入系統受到刺激時,在皮層上某一局限區域所引導的電位變化。本實驗是以適當的電刺激作用于左前肢的淺橈神經,在右側大腦皮層的感覺區引導家兔的誘發電位。用這種方法可以確定動物的皮層感覺區,在研究皮層機能定位上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大腦皮層隨時都存在自發電活動,誘發電位經常出現在自發電活動的背景上。為了壓低自發電活動,使誘發電位清晰地引導出來,實驗時常將動物深度麻醉。
【動物與器材】
家兔、常用手術器械、骨鉆、骨鉗、手術臺、馬蹄形頭固定器、示波器、前置放大器、刺激器、屏蔽箱、皮層引導電極(直徑1mm銀絲,頂端呈球形)、保護電極、1%氯醛糖與10%氨基甲酸乙酯混合麻醉劑、骨蠟、石臘油、生理鹽水。
【方法與步驟】
1.麻醉取家兔一只,稱重,以1%氯醛糖與10%氨基甲酸乙酯混合麻醉劑(5ml/kg體重)耳緣靜脈注射。在實驗過程中,以每小時0.5ml/kg體重的維持量皮下注射補充麻醉,維持一定深度的麻醉水平。麻醉深度一般以呼吸頻率為20次/min為宜。此時皮層自發性電活動較小。
?
2.動物的固定在左、右顴骨突處剪毛后作一小切口,分離骨膜,用骨鉆在顴骨突上鉆一小孔。將家兔俯臥位,用馬蹄形頭固定器兩側的尖頭金屬棒分別嵌入左、右兩側的小孔內。將固定器前方的金屬棒尖端插在兩上門齒的齒縫之間。三點固定穩妥后,旋緊螺旋。此時家兔頭部處于水平位置并略高于軀干部(參見圖1-18)。
3.淺橈神經的分離在左前肢肘部橈側剪毛,切開皮膚,尋找分離淺橈神經約3cm,用沾有溫熱石蠟油(38℃)的藥棉包裹保護之,并將皮膚切口關閉備用。
4.暴露大腦皮層按實驗60的方法開顱,暴露大腦半球。
5.儀器的連接與參數的調整皮層引導電極與前置放大器輸入端連接,輸出端連接示波器上線。刺激電極連接刺激器輸出。前置放大器增益為100,高頻濾波為100Hz,時間常數為1s。示波器靈敏度為50—100mV/cm,掃描與刺激器同步外觸發,掃描速度為20—100ms/cm。刺激頻率1Hz,波寬0.2ms。
6.參照圖9-13將引導電極置于大腦皮層右側的前肢一感覺區。無關電極夾于頭皮切口邊緣,動物需另外接地。
7.調節示波器呈連續掃描狀態,觀察大腦皮層的自發電活動。
8.調節示波器的掃描方式為與刺激器同步觸發掃描。以單個脈沖刺激淺橈神經,可見同側肢體輕微抖動,并在熒光屏上出現刺激偽跡。逐漸增加刺激強度,可在偽跡后觀察到誘發電位。仔細調整引導電極在皮層表面的位置,逐點探測,引導出振幅較大的誘發電位(圖9-14)。注意觀察誘發電位的潛伏期、主反應與后發放的時程,以及主反應的相位與振幅。圖9-14家兔皮層誘發電位上線:誘發電位,第一個向上的小波為刺激偽跡,間隔10ms后出現先正后負的主反應,再間隔約100ms,相繼出現正相波動的后發放。
下線:時間標記,50ms。
【注意事項】
1.實驗需在屏蔽室或屏蔽箱內進行,以防干擾。
2.皮層誘發電位對溫度十分敏感,在剪開腦膜后,要經常更換溫熱石蠟油。
3.皮層引導電極以輕觸皮層為佳,不可過分壓迫皮層,以免影響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