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及寄生蠕蟲卵的檢查
蛔蟲及寄生蠕蟲卵的檢查
一、目的
了解蛔蟲的形態結構以及線形動物(假體腔動物)的一般特征;學習幾種常見寄生蠕蟲卵的檢查方法。
二、內容
(一)觀察蛔蟲浸制標本的外部形態。
(二)解剖并觀察蛔蟲內部結構。
(三)顯微鏡下觀察蛔蟲橫切玻片標本。
(四)寄生蠕蟲卵的檢查。
(五)線形動物重要代表示范。
三、實驗材料和用具
人蛔蟲或豬蛔蟲、馬蛔蟲浸制及橫切面玻片標本。事先準備的學生自己糞便樣品。
放大鏡、解剖鏡、顯微鏡、蠟盤、尖頭鑷、解剖剪、解剖針、大頭針、三角量杯(或稱錐形量杯)、長吸管、篩子、玻璃漏斗、玻璃棒、載玻片、蓋玻片、離心機、離心管、錐形瓶、燒杯、竹簽、火柴棒或牙簽、4%煤酚皂、試管及試管架等。
生理鹽水、飽和鹽水(37.5g Nacl或食鹽,加熱水100mL)或33%硫酸鋅。
四、實驗操作及觀察
檢查蠕蟲卵時,盛糞便的容器應潔凈,糞便要新鮮且量不宜太少;鑒別蟲卵時,要與氣泡、脂肪滴、孢子等雜物區別開來。
(一)蛔蟲:
1.外形:前端圓,后端尖。雄蟲后端向腹面彎曲,有兩根交接刺,常由泄殖腔孔中伸出。雌蟲較粗大,后端不彎曲,肛門開口于腹面近體末端;生殖孔開口于體前端腹面約1/3處。體表角質膜上有很多細橫紋,前端中央有口,口的背側有1個背唇,腹側有2個腹唇,背唇上有2個、腹唇上各有1個乳突。腹面前端,離腹唇2mm處有1個排泄孔。
2.內部解剖:取雌、雄蟲置蠟盤中,從身體背部略偏背中線處剪開。用鑷子拉開兩側的體壁,以大頭針將蛔蟲釘在蠟盤上,略加水,便于觀察。
(1)體線:背、腹面的正中分別有1條背線和腹線,兩側各有1條側線。
(2)消化系統:由口、咽、腸、直腸及肛門組成的長扁形消化管。
(3)排泄系統:排泄管2條,分別位于側線中。
(4)生殖系統:雌雄異體。
雄性:體中部近前端有一細長、彎曲的管狀精巢,由較短的輸精管與較粗大的管狀儲精囊相通。儲精囊連接細直的射精管,其末端雄孔開口于泄殖腔中。
雌性:體中部近后端有2條細長、彎曲的管狀卵巢,各通入輸卵管,再通入較粗大的子宮。2條子宮匯合成管狀的陰道,末端的生殖孔開口于腹面前端約1/3處。
3.橫切面玻片標本的觀察:
(1)角質膜:身體表面一層非細胞構造的膜。
(2)表皮層:位于角質膜內側,細胞界限不分明,僅可見顆粒狀的細胞核及縱行纖維。
(3)體線:4條,縱行,由表皮層向內增厚形成。
背線及腹線:細,在身體背面及腹面的正中,二者形狀完全相同。背、腹線的內側膨大呈圓形,內含背神經及腹神經。腹神經比背神經粗,可以此區分背、腹線。
側線:位于體兩側。其內側有一圓孔,即排泄管。
(4)肌肉層:較厚,被4條體線分隔成4個部分,每個部分由許多縱肌細胞組成。每個縱肌細胞分成以下兩部分:
收縮部:位于基部,含橫行細纖維,富有彈性,能收縮。
原生質部:位于端部,含原生質和細胞核。
(5)腸:為體腔中央一扁圓形的管道,由單層柱狀上皮細胞組成。腸中間的空隙為腸腔。
(6)初生體腔:腸與體壁之間的空腔。
(7)卵巢、輸卵管和子宮:在體腔中可見形似車輪的卵巢,中心稱軸,周圍有輻射狀排列的卵原細胞。輸卵管較粗,圓形,軸已消失。子宮更粗,圓形,有明顯的空腔,內含卵。
(8)精巢、輸精管和儲精囊:在體腔中可見形似車輪的精巢,中心稱軸,周圍有輻射狀排列的精原細胞。輸精管較粗,圓形,含顆粒狀精細胞,軸已消失。儲精囊更粗,圓形,有明顯的空腔,含條形精子。
(二)寄生蠕蟲卵的檢查:
1.常用檢查方法:
(1)涂片法:在清潔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用竹簽或火柴棒挑取少量糞便(約芝麻大),置于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均勻涂布。加蓋玻片后在低倍鏡下檢查,再換高倍鏡證實。
(2)浮集法:利用蟲卵比重小于飽和鹽水而浮于液面上的原理,收集漂浮的液膜進行檢查(此法不適于有蓋的蟲卵及未受精的蛔蟲卵)。以竹簽挑取蠶豆大的糞便一塊(約重1g)置于試管中,先加少量飽和鹽水(或33%硫酸鋅溶液),用玻璃棒將糞便調勻,再邊加飽和鹽水邊攪勻。
除去上浮的粗糞渣,加飽和鹽水直至稍高出試管口而不外溢為止。立即在試管口上覆一干凈的載玻片或蓋玻片。在試管架上靜置15~20min后,將載玻片或蓋玻片取下,加上蓋玻片或將蓋玻片放在載玻片上,置顯微鏡下檢查。
(3)離心沉淀濃集法:利用蟲卵比重大于水的原理,通過離心沉淀使蟲卵迅速沉集管底,吸取管底沉渣檢查。以竹簽取蠶豆大的糞便一塊,置燒杯中加少量水調勻。經篩子、漏斗裝入離心管中,加上清水后離心(1500r/min)3min。取出離心管,傾去上層液,再加水調勻,離心沉淀,反復幾次直至上層液澄清為止。最后傾去上層液,吸取沉渣鏡檢。
(4)孵化法:先作離心沉淀,將沉渣倒入1000mL的錐形瓶中,加清水至瓶口,置于20~28℃的恒溫箱中。箱內有照明設備,以利蟲卵孵化。經12h后,開始觀察;72h后取出,觀察孵化效果。此法適用于血吸蟲卵內的毛蚴孵化,不適用于鉤蟲卵內的鉤蚴孵化。
2.常見寄生蟲卵的鑒別:
(1)蛔蟲卵:分受精卵與未受精卵2種,兩者在形態上不同。
受精卵:短橢圓形,殼厚,外有一層凹凸不平的蛋白膜(有時脫落);內含一個圓形的卵細胞,細胞兩端與殼之間的空隙呈新月形。
未受精卵:較不規則,比受精卵狹長;殼與蛋白膜(有時脫落)較薄;內含反光性較強的卵黃顆粒,呈油滴狀。
(2)蟯蟲卵:無色透明,芒果形,一側扁平,一側隆起,殼厚,內含一幼蟲。
(3)鉤蟲卵:橢圓形,無色透明,殼薄,兩端鈍圓。一般在新鮮糞便中蟲卵含4~8個卵細胞。卵細胞和卵殼之間有較大而清楚的空隙。
(4)血吸蟲卵:淡黃色,橢圓形,卵殼較薄,無蓋,一側有小刺,小刺常因蟲卵位置不同或卵殼上附著污物而不易看見。成熟卵內含有1個毛蚴。
(5)華枝睪吸蟲卵:為常見寄生蠕蟲卵中最小的。黃褐色,形如芝麻或燈泡狀,前端稍窄,有一小蓋及肩峰,后端鈍圓,有一逗點狀突起。卵內含一毛蚴。
(6)豬絳蟲卵:黃褐色,圓形。胚膜厚,具輻射狀條紋,內含1個六鉤蚴。在糞便中查見的蟲卵,其卵殼多已脫落。
五、示范
(一)蟯蟲(Enterobius vermicularis):寄生于人的盲腸、闌尾、結腸與小腸附近。蟲體白色,細線頭狀,雌蟲較長,后端細尖;雄蟲較短,尾部卷曲。妊娠雌蟲多于夜間移行于肛門和會陰附近皮膚上產卵。
(二)十二指腸鉤蟲(Ancylostoma duodenale):寄生于人的小腸內。蟲體頭部有一相當深的口囊,口囊腹面兩側有鉤齒2對。雌蟲較大,生殖孔在身體的后半部;雄蟲較小,尾端有一盤形的交合傘。
(三)鐵線蟲(Gordius aquaticus):成蟲自由生活于土壤或淡水溝渠中,長可達1m。雄蟲尾端叉狀;雌蟲尾部尖錐狀。卵產于水中,幼蟲寄生于節肢動物的血腔內,將成熟時離開寄主,回到水中生活。
(四)豬巨吻棘蟲(Macracan thorhynchus hirudinaceus):常寄生于豬腸內。蟲體乳白色或淡紅色,呈長圓筒形,表面有橫行的細皺紋。前端有一可伸縮的吻,上具5~6列倒鉤。雄蟲較小,尾部有鐘狀的交合傘;雌蟲較大,尾部鈍圓。
(五)示范:若本人糞便中未檢到寄生蠕蟲卵,則以他人糞便中檢到的蟲卵玻片作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