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實驗動物技術> 實驗動物總則>華支睪吸蟲

    華支睪吸蟲

    關鍵詞: 華支睪吸蟲 吸蟲來源: 互聯網

    網絡

    第二節 華支睪吸蟲

    中華分支睪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簡稱華支睪吸蟲,又稱肝吸蟲。成蟲寄生于肝的膽管內,可引起華支睪吸蟲病(clonorchiasis),又稱肝吸蟲病。本蟲于1874年首次在加爾各答一華僑的肝管內發現。曾于湖北江陵縣先后在西漢古尸和戰國楚墓古尸查見此種蟲卵,證明華支睪吸蟲病在我國流行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的歷史。

    形態

    成蟲(圖14-7)體形狹長,背腹扁平,前端尖細,后端略鈍,體表無棘。蟲體大小一般為10~25mm×3~5mm。口吸盤略大于腹吸盤,后者位于蟲體前端1/5處。消化道的前部有口、咽及短的食管,然后分叉為兩腸支伸至蟲體后端。睪丸前后排列于蟲體后端1/3處,呈分支狀,從睪丸各發出一支輸出管,約有蟲體的中部會合為輸精管,向前逐漸膨大形成儲精囊。儲精囊接射精管開口于生殖腔。無陰莖和陰莖袋。卵巢邊緣分葉,位于睪丸之前,受精囊在睪丸和卵巢之間,呈橢圓形。營氏管細長,彎曲,開口于蟲體背面。卵黃腺濾泡狀,分布于蟲體兩側,從腹吸盤向下延至受精囊水平。輸卵管的遠端為卵模,周圍為梅氏腺。子宮從卵模開始盤繞而上,開口于腹吸盤前緣的生殖腔。

    卵在近子宮前端已漸成熟,排出的卵呈黃褐色,內有成熟的毛蚴。卵甚小,平均為29×17μm,形狀似芝麻,一端較窄且有蓋,蓋周圍的卵殼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狀突起(圖14-7、14-8)。

    生活史

    成蟲寄生于人或哺乳動物的膽管內。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混于糞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體消化道孵出毛蚴,穿過腸壁在螺體內發育,經歷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個階段。成熟的尾蚴從螺體逸出,遇到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類,則侵入魚體內肌肉等組織發育為囊蚴。終宿主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魚而被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腸內脫囊。一般認為脫囊后的后尾蚴沿肝汁流動的逆方向移行,經膽總管至肝膽管,

    圖14-7 華支睪吸蟲成蟲與蟲卵

    也可經血管或穿過腸壁經腹腔進入肝膽管內,通常在感染后1個月左右,發育為成蟲(圖14-9)。成蟲在人體的壽命尚缺準確數據,一般認為有的可長達20~30年。

    本蟲對宿主的特異性要求并不嚴格。終宿主除肉食哺乳類動物外,在兔、豚鼠等食草動物也能正常發育。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的種類很多,在我國至少有3科8種,常見的有紋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長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赤豆螺(傅氏豆螺(Bithynia  fuchsianus)等。對第二中間宿主的選擇更不強,國內已證實的淡水魚宿主有12科39屬68種。但從華支睪吸蟲流行病學的角度看,養殖的淡水鯉科魚類,如白鯇(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黑鯇(青魚)(Mylopharyngodon aethiops)、鳊魚(Hypophthalnichthys  molitrix)、大頭魚(H.nobilis)、土鯪魚(Labeo collaris及 L.kontius)鯉魚(Cyprinus carpio)等特別重要。野生小型魚類如麥穗魚(Pseudorosbora  parva)感染率較高,尚有克氏鰷魚(Hemiculter kneri)等小魚與傳播兒童華支睪吸蟲病有關。在臺灣省日月潭地區,上述兩種小魚華支睪吸蟲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達100%(Chen等.,1980)草魚、鯽魚的感染率也很高。除淡水魚外,淡水蝦如細足米蝦(Caridna nilotica gracilipes)、巨掌沼蝦(Macrobrachium superbum)等可有囊蚴寄生;甚至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尾蚴在螺體內也可發育為囊蚴。囊蚴寄生的部位,大部分在第二中間宿主的肌肉,但在魚鱗和蝦的甲殼表面也有發現(圖14-9)。

    圖14-8 華支睪吸蟲卵掃描電鏡圖(許世鍔供圖)

    致病

    本蟲是厭氧性吸蟲。在膽道中,成蟲的營養和代謝還不很清楚。蟲體組織化學研究及消化道內含物的分析結果顯示消化道內有膽管上皮細胞、血液的各種成分和膽管分泌物等,但還不能認為這些物質是成蟲的營養來源。蟲體各組織中證實有堿性和酸性磷酸酶,可能與多糖、脂類、堿性蛋白質的分布有關。乙酰膽堿脂酶主要分布于神經系統內。

    圖14-9 華支睪吸蟲生活史

    華支睪吸蟲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損。蟲體在膽道寄生時的代謝產物和機械刺激的結果。病變主要在肝的次級膽管。輕度感染或感染的初期病變并不明顯。重度感染并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后,膽管出現局限性的擴張,管壁增厚。大量的蟲體可引起阻塞、膽汁滯留,如合并細菌感染可引起膽管炎和膽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結締纖維組織增生,附近的肝實質可用明顯萎縮。目前一般認為蟲卵、死亡的蟲體及其碎片、脫落的膽道感染,破壞了膽道上皮的正常結構及功能,導致膽汗中細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升高,其結果有利于難溶性膽紅素鈣的形成;膽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并附著于蟲卵表面作為結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劑作用,促進膽紅素鈣的沉積,最后導致色素類結石(即肝內多發性結石)的出現(郭日波等,1990)。此外,國內外一些資料不斷提示華支睪吸蟲感染與膽管上皮癌、肝細胞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臨床癥狀以疲乏、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頭暈等較為常見,但許多感染者并無明顯癥狀。常見的體征有肝腫大,脾腫大較少見,偶見發育欠佳類似侏儒癥者。嚴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變腹水,甚至死亡。

    實驗診斷

    病原檢查 檢獲蟲卵是確診的主要依據。但因蟲卵小,糞便直接涂片法易于漏檢,故多采用各種集卵法(如水洗離心沉淀法,乙醚沉淀法等)和十二指腸引流膽汗進行離心沉淀檢查。但該蟲卵與異形吸蟲卵相似,不易鑒別。

    免疫診斷 皮內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等都曾試用于華支睪吸蟲病的輔助診斷,但檢測病人結果出入較大,且與其它消化道寄生蟲感染(尤以吸蟲類感染)有較明顯的交叉反應,不能用作確診,現僅作為流行病學調查初篩之用。隨著免疫學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如能找到理想的診斷用抗原,如純化抗原、合成抗原等,當可解決上述問題。近年來,有學者曾試用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法檢測循環抗原,其靈敏性及特異性優于循環抗體檢測法。

    流行

    華支睪吸蟲人體感染主要分布于遠東,如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和中南亞國家。我國除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西藏等尚無報道外,已有24個省、市、自治區有不同程度流行,人群感染率在1%~30%之間。而保蟲宿主動物感染的地區范圍更廣,感染率與感染度多比人體感染高,對人群的感染具有潛在的威脅。

    華支睪吸蟲對宿主的要求特異性不高,因此種群分布的生物限制因素較小。這可能是本蟲能在廣大地區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自然環境中,本蟲生活史過程中淡水的水量和水體保持的時間都必須滿足中間宿主的孳生,而水溫對幼蟲期在外界的生存,感染宿主的機會以及中間宿主內的生存與發育都有直接的明顯的影響。因此,一個地區的淡水資源和氣候條件是造成本蟲幼蟲種群數量的季節性變化和地區性差別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可反映到終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及一個地區的成蟲種群數量上。

    實驗證明以尾蚴感染白鯇魚苗,在10℃以下時尾蚴完全不能侵入魚體,15℃時可有少數侵入,20~30℃明顯增多,25℃最多。從尾蚴感染到囊蚴成熟的時間,在水溫15℃時,約在感染后的60天左右,25℃時只需30~40天。囊蚴在魚體的季節消長。在臺北,麥穗魚夏季的感染率為100%,每條魚平均感染418個囊蚴,秋季為96.6%,感染度為309;冬季為80%,感染度為96;春季為83.3%,感染度為227(Huang  and Khaw,1964)。在山東,魚類的囊蚴感染率從9月逐漸上升,11月份到達頂峰。在東北鐵嶺縣,麥穗魚和爬虎魚囊蚴感染率以8、9兩月最高,10月以后逐漸降低,次年1月最低。

    華支睪吸蟲病在一個地區流行的關鍵因素是當地人群有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魚肉的習慣。由于各地吃魚方法不同,感染的方式和對象也不一樣。在廣東主要通過吃“魚生”“魚生粥”或燙魚片而感染,男性成年人的感染率較高;在東北地區,特別是朝鮮族居民主要是通過生魚佐酒吃而感染,亦以男性成年人較多;此外一些地區,如北京、山東、河北、四川等地多以從河溝、池溏捉的魚燒吃或烤吃而感染,主要為20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抓魚后不洗手或用口叨魚也是感染的原因;使用切過生魚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物品,用盛過生魚的器皿盛熟食物品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實驗證明,在厚度約1mm的魚肉片內含有的囊蚴,在90℃的熱水中,一秒鐘即能死亡,75℃時3秒內死亡,70℃及60℃時分別在6及15秒內全部死亡。囊蚴在醋(含醋酸濃度3.36%)中,可活2個小時;在醬油中(含NaCl  19.3%)5小時全部死亡。但在燒、烤、燙或蒸全魚時,可因溫度不夠、時間不足或魚肉過厚等原因,未能殺死全部囊蚴。

    我國食用的鯉科魚類和一些小雜魚和豆螺、沼螺、涵螺生活在同一水域中,若人或動物糞便污染水域,而當地又有吃生的或半生的魚蝦習慣,本病就可能在人群中流行。如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魚類養殖業發達,以往長期以來人糞又常作為養魚的飼料以及居民吃魚習慣等是該病在當地流行的原因。

    防治原則

    大力做好衛生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對本病傳播途徑的認識,自覺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魚蝦。改進烹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