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
網絡
第二節 蚊
蚊屬于雙翅目、蚊科(Culicidae),是一類最重要的醫學昆蟲。
蚊與其它雙翅目昆蟲在形態上的區別是:①喙細長,比頭部長好幾倍;②翅脈特殊,翅脈與翅緣有鱗片;③足細長,覆有鱗片。
蚊的分布很廣,凡有人類的地方幾乎都有蚊類的活動。蚊的種類很多,迄今為止全世界已記錄蚊蟲共3亞科,38屬,3350多種和亞種。我國的蚊類目前也已發現17屬350種以上,其中按蚊、庫蚊、伊蚊3個屬的蚊種約占半數以上。
形態與結構
1.成蟲外部形態 蚊是小型昆蟲,體長約1.6~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頭、胸、腹3部分(圖20-2)。
圖20-2 雌庫蚊模式圖
⑴頭部:似半球形,有腹眼和觸角各1對,喙1支。觸角(antenna)有15節:第一節稱柄節(scape),第二節稱梗節(torus),第三節以后各節均細長稱鞭節(flagellum)。各鞭節輪生一圈毛,雌蚊的輪毛短而稀,雄蚊的輪毛長而密。在雌蚊觸角上,除輪毛外,還有另一類是短毛,分布在每一鞭節上,這些短毛對空氣中化學物質的變化產生反應,對二氧化碳和濕度尤其敏感,起尋找吸血對象作用的是短毛,而不是復眼。
⑵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節有足1對,中胸有翅1對,后胸有1對平衡棒,中胸、后胸各有氣門1對。中胸特別發達,其背板幾乎占據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庫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葉狀,緣毛在凸葉上,按蚊的小盾片后緣呈弧形,緣毛分布均勻(圖20-3、4)。蚊翅窄長,膜質。翅脈簡單,縱脈(V)2.4.5各分兩支(圖20-2),其余縱脈均不分支。翅脈上覆蓋鱗片,翅的后緣有較長的鱗片,稱翅?。翅鱗可形成麻點、斑點或條紋,在按蚊的分類方面是一重要依據。蚊足細長。分別稱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鱗片形成的黑白斑點和環蚊,為蚊種分類特征之一。
圖20-3 蚊的胸部(側面)
圖20-4 按蚊(上)和庫蚊、伊蚊(下)的小盾片
⑶腹部:分11節,第一節不易查見。2~8節明顯可見,在其背面,有的蚊種具有由淡色鱗片組成的淡色橫帶、縱條或斑。最末3節變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須一對,雄蚊則為鉗狀的抱器,構造復雜,是鑒別蚊種的重要依據。
2.口器(喙)結構 蚊喙為刺吸式口器,是傳播病原體的重要構造。由上內唇(上唇咽)、舌各1個,上、下顎各1對,共同組成細長的針狀結構,包藏在鞘狀下唇之內。上內唇細長,腹面凹陷構成食物管的內壁,舌位于上內唇之下,和上顎共同把開放的底面封閉起來,組成食管,以吸取血液。舌的中央有一條唾液管。上顎末端較寬如刀狀,其內側具細鋸齒,是蚊吸血時首先用以切割皮膚的工具。下顎末端較窄呈細刀狀,其末端具有粗鋸齒,是隨著皮膚切開以后,起鋸刺皮膚的功用。下唇的表面被覆鱗片,多呈暗色,其末端裂為二片,稱唇瓣(labellae)。當雌蚊吸血時,針狀結構刺入皮膚,而唇瓣在皮膚外挾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則向后彎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護與支持刺吸器的作用(圖20-5)。雄蚊的上、下顎退化或幾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膚,因而不適于吸血。在喙的兩旁有觸須(下顎須)1對,為下顎的附肢。按蚊雌、雄蚊的觸須與喙等長,但雄蚊觸須的末兩節膨大而向外彎曲;庫蚊伊蚊雌蚊的觸須比喙短,雄蚊的觸須則較緣長或等長(少數蚊種例外)。觸須是刺吸時的感覺器官。
圖20-5 雌蚊口器構造
3.內部構造 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環及生殖等系統。其中,與流行病學有關的主要為消化和生殖系統(圖20-6)。
圖20-6 成蚊內部解剖(雌) (仿Marshall)
⑴消化系統: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腸及肛門。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均在胃內進行。
在前胸內有1對唾腺。每一唾腺分3葉,每葉有一小唾腺管,最后匯合成總唾腺管,通入舌內。唾腺管能分泌和貯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種酶,例如能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凝聚的抗血凝素(anticoagulin),破壞吸入的紅細胞的溶血素(haemolysin)和使破壞的紅細胞凝集的凝集素(agglutinin)。
⑵生殖系統:雄蚊有睪丸1對,自每一睪丸發出的輸精管在遠端膨大為儲精囊,兩者會合成射精管。射精管遠端為陰莖,陰莖兩側有抱器。
雌蚊有卵巢1對。再輸卵管在匯成總輸卵管前的膨大部稱壺腹。總輸卵管與陰道相連。在陰道無端有受精囊(按蚊1個,庫蚊和伊蚊3個)和1對副腺的開口。陰道則開口于第八、九腹節交界處的腹面。每個卵巢由幾十個至二百多個卵巢小管組成。每個卵巢小管包括3個發育程度不同的卵泡囊(follicle)。頂端的為增殖卵泡囊,中間為幼小卵泡囊,靠近輸卵管的為成卵卵泡囊。卵泡囊依次逐個發育成熟。當成卵卵泡囊中的卵成熟排出后,幼小卵泡囊,又發育為成卵卵泡囊,每排出一次卵,順卵巢小管上就留有1個膨大部。
此外,呼吸系統中的微氣管在卵巢上的分布,卷成細密的絲狀,卵巢在妊娠后膨大,微氣管也因而伸直,故可鑒別雌蚊是否經產。
生活史
蚊的發育為全變態,生活史分4個時期,即卵、幼蟲(子孓)、蛹和成蟲。前3個時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蟲生活于陸地上(圖20-7)。
圖20-7 三屬蚊生活史各期的主要鑒別
1.卵 雌蚊產卵于積水中。蚊卵小,長不到1mm。按蚊卵呈舟形,兩側有浮囊,產出后浮在水面。庫蚊卵呈圓錐形,無浮囊,產出后粘在一起形成卵筏。伊蚊卵一般呈撖欖形,無浮囊,產出后單個沉在水底。蚊卵必須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經2~3天后幼蟲孵出。
2.幼蟲 初孵的幼蟲長約1.5mm,幼蟲共分四齡。經3次蛻皮,成為第四齡幼蟲時,體長可較第一齡幼蟲增長8倍。幼蟲體分為頭、胸、腹3部(圖20-8),各部著生毛或毛叢。頭部有觸角、復眼、單眼各1對,口器為咀嚼式,兩側有細毛密集的口刷,迅速擺動以攝取水中的食物。胸部略呈方形,不分節。腹部細長,可見分9節。前7節形狀相似,在第八節背面有氣孔器與氣門或細長的呼吸管。按蚊各腹節背面尚有背板和掌狀毛(棕狀毛),使之易于漂浮水面。第九節背面有尾鞍,末端有尾毛、尾刷和4個尾鰓。后者與調節滲透壓有關。幼蟲期的長短隨水溫與食物而異。在氣溫30℃和食物充足的條件下,約需5~8天,經4次蛻皮而化為蛹。
圖20-8 蚊幼蟲背面
3.蛹 側面觀呈逗點狀,胸背兩側有1對呼吸管。蚊蛹不食能動,常停息在水面,若遇到驚擾時即潛入水中。蛹的抵抗力強,在無水情況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濕潤,仍能發育羽化為成蚊。夏季通常2~3,羽化時間在黃昏和清晨,白天也能進行。
4.成蚊羽化后不久,即行交配、吸血、產卵。自卵發育至成蚊所需時間取決于溫度、食物及環境諸因素,在適宜條件下約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三屬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鑒別見圖20-7,表20-2。
生態與生理
1.孳生習性 成蚊產卵的地點就是幼蟲的孳生地,蚊蟲孳生地的區別在調查和防制上有重要的意義。各種蚊蟲對孳生環境有一定的選擇性,可分為五種類型:
表20-2 按蚊、庫蚊、伊蚊各發育階段的形態特征
屬 特征 按 蚊 庫 蚊 伊 蚊 卵 外形 舟形,有浮囊 圓錐形,無浮囊 橄欖形,無浮囊 排列 分散,常排成圖案狀浮于水面 集成卵筏,浮于水面 分散,沉于水底 幼 蟲 呼吸管 無,具氣門 長而細,有呼吸管毛多對 短而粗,有呼吸管毛1對 掌狀毛 有 無 無 靜態 與水面平行 頭下垂,與水面呈角度 同庫蚊
- 猴(Monkeys)
- Quantification of HCV RNA in Liver Tissue by bDNA Assay
- Study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Using a Bacterial Two-Hybrid System
- Analysis of HSV-DNA and RNA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Determination of HCV-Specific Bulk CD8+ Activity in Liver
- Molecular Analysis of Gene-Polymorphisms Affecting the Host Response to Infection
- Application of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for Studying Interactions of Poxviral Proteins
- NS5A Phosphorylation and Hyperphosphorylation
- 【視頻】Nature:誰是寒武紀的巨人你知道嗎?
- Reverse Transcriptase Assay Based on Product Enhancement for Assessing the Drug Susceptibility of Retrovir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