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定量測定法
1 原理 中性粒細胞中的堿性磷酸酶(簡稱堿酶)在一定條件下能使β-甘油磷酸鈉水解釋出無機磷, 后者與鉬酸試劑結合成磷鉬酸復合物, 再以氨基萘酚磺酸還原為鉬藍而呈現藍色,用光電比色法求得所釋放的無機磷含量,表示酶的活性。
2 試劑 a.葡聚糖:分子量20萬,用生理鹽水配制成2%溶液,在冰箱中可保存一個月。 b.β-甘油磷酸鈉溶液(0.026M):稱取β-甘油磷酸鈉溶于碳酸—重碳酸鹽緩沖溶液,將pH調至9.9,液面蓋一層石油醚,在冰箱內保存。 c.碳酸-重碳酸鹽緩沖液: A液 稱取無水碳酸鈉2.12g,溶于重蒸餾水100ml,配成0.2M無水碳酸鈉溶液。 B液 稱取碳酸氫鈉1.68g,溶于重蒸餾水100ml,配成0.2M碳酸氫鈉溶液。 取A液100ml與B液100ml混合,加重蒸餾水600ml,pH為9.9。 d.皂素:用生理鹽水配成2%溶液。 e.氯化鎂溶液(0.05M):用重蒸餾水配成。 f.三氯乙酸溶液:用重蒸餾水配成50%及5%二種濃度。 g.鉬酸銨溶液:稱取鉬酸銨12.50g,溶于重蒸餾水100ml,加10M硫酸150ml,再加重蒸餾水到500ml。 h.0.25%氨基萘酚磺酸溶液:稱取氨基萘酚磺酸0.0625g、亞硫酸氫鈉1.33g、亞硫酸鈉0.25g,于研缽中磨成細粉,加重蒸餾水到25ml,過濾后保存于冰箱內。用時稀釋一倍。 i.標準磷儲備液(每毫升含無機磷1mg): 稱取干燥恒重的分析純磷酸二氫鉀2.1971g置于容量瓶中,加重蒸餾水至500ml,加氯仿2滴,在冰箱內保存。 j.肝素:用生理鹽水配成1%溶液。
3實驗方法 3.1 白細胞分離 自耳垂或手指取血0.15ml,置于預先準備好的含1滴肝素和0.30ml葡聚糖溶液的微量試管中,用手振搖混勻,靜置10分鐘。待紅細胞沉降界面清晰時,小心吸出上層懸浮液,置于小離心管中,加入2倍生理鹽水,搖勻后離心(2500轉/分鐘)8分鐘。取出上清液棄去,保留沉淀。再向有沉淀的離心管加生理鹽水2ml,混勻,再離心8分鐘。重復2次,棄去上清液,管中留下液體約0.15ml,與沉淀混勻,即為白細胞懸浮液, 作白細胞計數2~4次,取其 平均值。 此白細胞懸浮液供酶活性測定之用。如不能立即測定,需放置冰箱內, 但必須在當天測定。 3.2 白細胞堿酶活性的測定 取一小試管, 加入β—甘油磷酸鈉 0.85ml , 皂素 0.05ml, 氯化鎂0.02ml,于37℃水浴中預熱5分鐘,然后準確加入白細胞懸浮液0.05ml,混勻, 繼續保溫60分鐘,到時立即加入50%三氯乙酸0.15 ml使反應終止, 以2500轉/分離心10分鐘,除去沉淀。 每個樣品都需作對照管測定,對照管所加內容物同上,僅白細胞懸浮液須在保溫后加50%三氯乙酸后加入。 分別取樣品和對照管上清液0.80ml,各加入鉬酸銨試劑0.15ml,氨基萘酚磺酸溶液0.10ml,重蒸餾水1.45ml,顯色20分鐘,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光密度( 所用波長為660nm、比色杯厚10mm ),分別讀取樣品管、對照管的光密度。每管重復讀數兩次,取其平均值。 3.3 磷標準曲線的制定 取標準磷儲備液, 用5%三氯乙酸稀釋成不同濃度的標準磷應用液, 濃度分別為:1.0,3.0,5.0,7.5,10.0mg/1。然后取試管5支,分別在每一試管加入1.0ml上述標準磷應用液之一種, 以及鉬酸銨0.15 ml, 氨基萘酚磺酸0.10ml,重蒸餾水1.25ml,按上法顯色,讀取 各管的光密度,繪制標準曲線圖。 3.4 白細胞分類計數 在取血分離白細胞的同時,取1滴血作涂片,瑞氏染色,按常規分類計數嗜中性白細胞的百分比。 3.5 計算方法 白細胞堿酶活性用單位表示,以每十億個中性白細胞在37℃條件下,1小時釋放出1mg無機磷為一個單位。計算公式如下: 酶活性(單位)={〔pi(樣)—pi(對)〕×10000×1.40}÷(W·V·N) 式中:pi(樣)——樣品管無機磷,μg; pi(對)——對照管無機磷,μg; W——白細胞懸液的白細胞數,個/立方毫米; V——酶反應所加入白細胞懸液的量,ml; N——嗜中性白細胞,%。 注:為減少操作誤差,提高結果準確性,也可自靜脈采血1.5ml,按常量法進行操作。詳見《衛生研究》5(6):481,1976。
4 注意事項 a.白細胞懸液必須充分搖勻,不應有聚集的細胞。白細胞計數要準確,一般應計數2~4次,取平均值。 b.堿酶活性測定中,白細胞懸液的加入量要準確,吸取時注意搖勻。 c.堿酶反應保溫時間(60分鐘)要準確。 d.顯色反應不應出現沉淀。 e.用分光光度計讀數時,樣品管與對照管都應重復兩次。
?
- 常用標記免疫酶及其底物
- 人骨涎蛋白(BSP)ELISA試劑盒 說明書
- 抗體的制備方法與原理
- Synthesis and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Small Cyclic Antimicrobial Arginine and Tryptophan-Rich Peptides with Selectivit
- Selection of Human VH Single Domains with Improved Biophysical Properties by Phage Display
- Ligands, Cell-Based Models, and Readouts Required for Toll-Like Receptor Action
- Isolation of Subsets of Immune Cells
- Immunohistochemistry
- How ELISPOT Morphology Reflects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Kinetics of Cells Secretory Activity
- Coupling Antibodies to Protein A or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