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比濁法檢測大腸癌和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的臨床意義
【摘要】 目的 探討大腸癌和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 MG)含量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用免疫比濁法檢測30例大腸癌和30例胃癌以及3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β2 MG含量;動態檢測大腸癌和胃癌手術前后β2 MG含量變化。結果 大腸癌組和胃癌組血清中β2 MG含量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大腸癌和胃癌術前血清β2 MG含量增高者,術后含量均明顯降低(P<0.01)。結論 檢測血清β2 MG含量變化在大腸癌和胃癌輔助診斷以及療效判斷方面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關鍵詞】 β2微球蛋白 大腸腫瘤 胃腫瘤 免疫比濁法
大腸癌和胃癌都是目前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消化道腫瘤,確診時多為中晚期。如何判斷手術效果和評價預后仍是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 MG)是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I類分子編碼的輕鏈即β鏈部分。
它是診斷早期腎功能不全的一項重要指標。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發展與β2 MG的關系密切。近年來,β2 MG也被作為惡性腫瘤的非特異性指標應用于臨床[1]。據此,本研究利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大腸癌和胃癌患者手術前后血清β2 MG含量變化,探討其用于大腸癌和胃癌輔助診斷、療效判斷的臨床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正常對照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為(45.7±12.41)歲,均為體檢合格的正常人,排除內分泌、肝腎疾患及其他可能引起血清β2 MG升高的因素。大腸癌組30例,男16例,女14 例,平均年齡為(60.53±11.75)歲。
胃癌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為(63.53±10.05)歲。后兩組均經臨床篩選排除肝腎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可能致β2 MG增高的因素,全部行手術治療,經影像學和病理檢查確診。
1.2 測定原理與方法
1.2.1 測定原理待測標本中的β2 MG與包被在膠乳顆粒上的抗人β2 MG結合產生渾濁,其濁度與β2 MG濃度成正比,可以用比濁法測定。
1.2.2 方法正常對照組取清晨空腹周圍靜脈血,觀察組分別于手術前1 d、手術后12 d取清晨空腹周圍靜脈血,無溶血、無黃疸,測定血清中β2 MG。采用瑞士Roche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樣品的用量為2.0 μl,試劑1和試劑2的用量均為140 μl,方法為固定時間法(FLXED)。
主波長為700 nm,副波長為500 nm。反應為正反應,第一點讀數14點,第二點讀數25點,免疫透射比濁法分析。該法批內和批間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分別為0.65%(n=21)和1.97%(n=10)。在日本OLYMPUS 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進行檢測。同時測定肌酐(Cr)和尿素氮(BUN)了解腎功,排除腎臟疾病。
1.3 統計學方法
結果均用±s表示,采用方差齊性檢驗和t檢驗。
2 結果
2.1 大腸癌組、胃癌組和正常對照組測定結果
正常對照組的血清β2 MG為(1.55±0.30)mg/L。大腸癌組、胃癌組與正常對照組的結果經方差齊性檢驗和t檢驗,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大腸癌和胃癌手術前后血清β2 MG水平比較大腸癌組和胃癌組術后12 d血清β2 MG水平比術前明顯降低(P<0.01),結果見表2。
3 討論
血、尿中β2 MG在腎臟疾病和腫瘤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測定β2 MG的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法(RIA)、免疫比濁法。ELISA操作繁瑣,重復性差,存在準備工作多、手工加樣量大、微孔清洗不完全、結合的抗原抗體復合物不穩定、操作步驟復雜等缺點。
RIA手工操作,相對仍較免疫比濁法繁瑣,同時由于其線性范圍窄,陽性標本有很多需要稀釋后測定,稀釋倍數不易掌握,且隨稀釋倍數的不同,結果也有很大差異,還存在放射性污染、試劑保存期短,致每批測定均需作標準曲線,標本測定要批量檢測,并需要特殊儀器,所以不能及時發出報告等缺陷。
本文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進行測定,適合臨床常規測定,無放射污染,其穩定性、重復性能滿足臨床要求。此法測定β2 MG,由于使用抗β2 MG抗體,有很高的特異性,且方法簡單、快速,可以在OLYMPUS 系列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使用,可隨時進行標本檢測,及時發出報告。對輕中度溶血和輕度黃疸、脂血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更能滿足臨床的需要。
β2 MG在1968年由瑞典學者Berggard和Bearn首先從Wilson病和慢性鎘中毒患者尿中分離和純化出來的。它是人體血、尿、腦脊液的生理成分,是分子量為11 800的體內有核細胞產生的一種低分子量蛋白質,位于細胞表面,由100個氨基酸組成,25位與81位的兩個氨基酸由二硫鍵聯結,它與免疫球蛋白穩定區的結構相似。
基因定位于第15號染色體,由于其分子量小,電泳顯帶在β2區而得名。從結構來看與HLA的亞單位是同一物質,其功能與HLA有關,是一種與免疫機制有關的蛋白質。此種蛋白在機體正常細胞和起源于間質、上皮和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均能合成,是細胞膜上HLA分子的一部分,除了成熟的紅細胞和胎盤滋養層細胞以外,其他細胞均含有[1]。
在生理情況下,β2 MG以低濃度水平存在于血液、尿液、腦脊液、唾液、初乳和羊水內;病理情況下,許多疾病如腎炎、糖尿病及惡性腫瘤都可以引起其增高[2]。
在臨床上有多種腫瘤如肺癌、腎癌、乳腺癌、淋巴瘤,血、尿β2 MG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檢測血清β2 MG含量可作為篩選的初步方法之一。這對于一些病變在早期、癥狀不明顯、表現不典型、結腸鏡和消化道鋇餐等檢查方法不能明確診斷的患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腫瘤患者血中β2 MG升高的機制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腫瘤細胞直接合成分泌;
(2)局部浸潤活化的免疫細胞產生β2 MG;
(3)癌細胞壞死時分解,能釋放出β2 MG到血液及體液中;
(4)腫瘤患者血中出現一種復合性高分子量β2 MG,由小分子量β2 MG與HLA腫瘤抗體相結合而形成的復合物,腎小球不能濾過,在體內代謝降解減慢。因此,患者血清β2 MG含量升高說明與腫瘤的發生有關,由于全身多種腫瘤細胞均能釋放β2 MG,在血清中β2 MG含量升高并無特異性。
莫偉[3]、張金池[4]、胡志華[5]的研究均表明大腸癌β2 MG含量明顯高于胃腸良性疾病組及正常對照組(P<0.01)。如聯合檢測血清癌胚抗原(CEA)、β2微球蛋白(β2 MG)和血清鐵蛋白(SF)則可以明顯提高大腸癌的實驗室陽性檢出率。
大腸癌和胃癌患者術前血清β2 MG水平升高,術后降低,可能與腫瘤負荷有關。提示血清β2 MG水平與腫瘤消長有一定的相關性,對判斷病程轉歸有一定幫助。
蔡方等[6]、趙勇等[7]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檢測62例胃癌、30例慢性胃炎伴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3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β2 MG含量,并動態檢測胃癌手術前后β2 MG含量變化,結果顯示胃癌組血清中β2 MG含量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和慢性胃炎伴幽門螺桿菌感染組(P<0.05),胃癌術前血清β2 MG含量增高者,術后含量明顯降低(P<0.05),有轉移復發時,β2 MG含量再升高。
這提示檢測血清β2 MG含量變化在胃癌輔助診斷以及療效、復發判斷方面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β2 MG雖然不是特異性腫瘤抗原,但對惡性腫瘤的篩選檢查、腫瘤大小判定、預后判定是一個實用性標志物。檢測血清β2 MG水平對大腸癌和胃癌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若聯合檢測血清其他指標則可以明顯提高結直腸癌的實驗室陽性檢出率。動態檢測血清β2 MG水平對判斷手術預后和監測早期復發更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蔡彥.β2微球蛋白在消化系統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04,25(8):65-66.
2、Miyata T, Oda O, Inagi R, et al. Beta2Microglobulin modified with advanced glycation and products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hemodialysis associated amyloidosis[J]. J Clin Invest,1993,92(3):1243-1252.
3、莫偉.聯合檢測血清腫瘤標志物對大腸癌臨床診斷價值探討[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6):1428-1429.
4、張金池,陳林興,鄭庭亮,等.CA199與CEA、β2 MG聯檢在胃、直/結腸癌診斷中的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2):276-277.
5、胡志華,朱洪.血清癌胚抗原β2微球蛋白血清鐵蛋白測定對大腸癌診斷的臨床價值[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0,6(4):209-211.
6、蔡方,趙勇.胃癌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3,12(9):1266-1267.
7、趙勇,陸天翼.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5,12(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