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二級結構與功能
網絡 ?
?
第三節 DNA的二級結構與功能
(一)DNA的二級結構?雙螺旋結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揭示了遺傳信息是如何儲存在DNA分子中,以及遺傳性狀何以在世代間得以保持。這是生物學發展的重大里程碑。
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建立之前,早在1868年,Miescher已經從膿細胞提取到核酸與蛋白質的復合物,當時稱為核素(nuclein)。但核酸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卻遲至本世紀50年代才被認識。
本世紀20年代,Levene研究了核酸的化學結構并提出四核苷酸假說;40年代末,Avery,Hershey和Chase的實驗嚴密地證實了DNA就是遺傳物質;50年代初,Chargaff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結合紙層析等簡單技術,對多種生物DNA作堿基定量分析,發現DNA堿基組成有如下規律(表15-3)。?
表15-3 不同生物來源的DNA四種堿基比例關系
DNA來源 腺嘌呤(A) 胸腺嘧啶(T) 鳥嘌呤(G) 胞嘧啶(C) (A+T)/(G+C) 大腸桿菌 25.4 24.8 24.1 25.7 1.01 小麥 26.8 28.0 23.2 22.7 1.21 鼠 29.7 25.6 21.9 22.8 1.21 豬:肝 29.4 29.7 20.5 20.5 1.43 胸腺 30.0 28.9 20.4 20.7 脾 29.6 29.2 20.4 20.8 酵母 31.3 32.9 18.7 17.5 1.079
(1)同一生物的不同組織的DNA堿基組成相同;
(2)一種生物DNA堿基組成不隨生物體的年齡、營養狀態或者環境變化而改變;
(3)幾乎所有的DNA,無論種屬來源如何,其腺嘌呤摩爾含量與胸腺嘧啶摩爾含量相同(A]=[T),鳥嘌呤摩爾含量與胞嘧啶摩爾含量相同(G]=[C),總的嘌呤摩爾含量與總的嘧啶摩爾含量相同([A+G]=[C]+[T)。
(4)不同生物來源的DNA堿基組成不同,表現在A+T/G+C比值的不同;
這些結果后來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Watson和Crick以立體化學原理為準則,對Wilkins和Franklin的DNa 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加以研究,提出了DNA結構的雙螺旋模式,其主要內容如下:
圖15-5 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式?
A.正面觀:長方框內有詳細說明,S代表脫氧核糖。?
B.俯視:涂黑的是堿基,此處全部堿基都是嘧啶,只看到糖的側面略呈三角形,最外圍是磷酸及其酯鍵。
(1)在DNA分子中,兩股DNA鏈圍繞一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一右手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直徑為2.0nm。(圖15-5,?A,B)。
(2)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基和磷酸基構成,位于雙螺旋的外側。
(3)堿基位于雙螺旋的內側,兩股鏈中的嘌呤和嘧啶堿基以其疏水的、近于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密切相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堿基與另一股鏈中位于同一平面的嘧啶堿基之間以氫鏈相連,稱為堿基互補配對或堿基配對(base pairing),堿基對層間的距離為0.34nm。堿基互補配對總是出現于腺嘌呤與胸腺嘧啶之間(A=T),形成兩個氫鍵;或者出現于鳥嘌呤與胞嘧啶之間(G=C),形成三個氫鍵。(圖15-6)。
圖15-6 A-T,G-C間的氫鍵形成
(4)DNA雙螺旋中的兩股鏈走向是反平行的,一股鏈是5′→3′走向,另一股鏈是3′→5′走向。兩股鏈之間在空間上形成一條大溝(major groove)和一條小溝(minor groove),這是蛋白質識別DNA的堿基序列,與其發生相互作用的基礎。
DNA雙螺旋的穩定由互補堿基對之間的氫鍵和堿基對層間的堆積力(base?stacking force)維系。DNA雙螺旋中兩股鏈中堿基互補的特點,邏輯地預示了DNA復制過程是先將DNA分子中的兩股鏈分離開,然后以每一股鏈為模板(親本),通過堿基互補原則合成相應的互補鏈(復本),形成兩個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因為復制得到的每對鏈中只有一條是親鏈,即保留了一半親鏈,將這種復制方式稱為DNA的半保留復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后來證明,半保留復制是生物體遺傳信息傳遞的最基本方式。
DNA雙螺旋是核酸二級結構的重要形式。雙螺旋結構理論支配了近代核酸結構功能的研究和發展,是生命科學發展史上的杰出貢獻。
(二)DNA結構的多態性
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屬于B型雙螺旋,它是以在生理鹽溶液中抽出的DNA纖維在92%相對濕度下進行X-射線衍射圖譜為依據進行推測的,這是DNA分子在水性環境和生理條件下最穩定的結構。然而以后的研究表明DNA的結構是動態的。在以鉀或絕作反離子,相對濕度為75%時,DNA分子的X-射線衍射圖給出的是A構象,A-DNA每螺旋含11個堿基對,而且變成A-DNA后,大溝變窄、變深,小溝變寬、變淺。由于大溝、小溝是DNA行使功能時蛋白質的識別位點,所以由B-DNA變為A-DNA后,蛋白質對DNA分子的識別也發生了相應變化。
一般說來,A-T豐富的DNA片段常呈B-DNA。采用乙醇沉淀法純化DNA時,整個過程中,大部分DNA由B-DNA經過C-DNA,最終變構為A-DNA。若DNA雙鏈中一條鏈被相應的RNA鏈所替換,會變構成A-DNA。當DNA處于轉錄狀態時,DNA模板鏈與由它轉錄所得的RNA鏈間形成的雙鏈就是A-DNA。由此可見A-DNA構象對基因表達有重要意義。此外,B-DNA雙鏈都被RNA鏈所取代而得到由兩條RNA鏈組成的雙螺旋結構也是A-DNA。除A-DNA、B-DNA螺旋外,還存在B′-DNA、C-DNA、D-DNA等,其結構參數見表15-4。?
表15-4 不同右手雙螺旋DNA的結構參數
雙螺旋 堿基傾 堿基夾 堿基間距 螺距 每輪堿 小溝寬/nm× 大溝寬nm× 角/(°) 角(°) /nm /nm 基數 小溝寬nm 大溝寬nm B-DNA 0 36.0 0.337 3.4 10 0.57×0.75 1.17×0.85 C-DNA 6 38.0 0.331 3.1 9.3 0.48×0.79 1.05×0.75 D-DNA 45.0 0.303 0.13×0.67 0.89×0.58 A-DAN 20 32.7 0.256 2.8 11 1.10×0.28 0.27×1.35
總之,DNA的雙螺旋結構永遠處于動態平衡中,DNA分子構象的變化與糖基和堿基之間空間相對位置有關。
1979年,Wang和Rich等人在研究人工合成的CGCGCG單晶的X-射線衍射圖譜時出人意料地發現這種六聚體的構象與上面講到的完全不同。它是左手雙螺旋,與右手螺旋的不同是螺距延長(4.5nm左右),直徑變窄(1.8nm),每個螺旋含12個堿基對,分子長鏈中磷原子不是平滑延伸而是鋸齒形排列,有如“之”字形一樣,因此叫它Z構象(英文字Zigzag的第一個字母)。還有,這一構象中的重復單位是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