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生物化學技術> 化學生物學實驗技術>薄層層析溶劑/展開劑/顯色劑的選擇配制及注意事項

    薄層層析溶劑/展開劑/顯色劑的選擇配制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 薄層 層析 溶劑 展開劑來源: 互聯網

    相關專題 薄層層析(TLC)技術

    薄層色譜方法總結

    1.方法原理 (1)流動相利用毛細管力帶著樣品穿過固定相。 (2) 樣品與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組份在移行過程中由于偶極 - (誘導) - 偶極相互作用,

    氫鍵和范德華力的作用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延緩、吸附、分散、離子交換和絡合等分離機理。

    2.溶劑

    使用的溶劑必須是“分析純”或“色譜純”,溶劑組成采用體積量比(如正丁醇 - 冰乙酸 - 水= 4:1:1,V/V/V),或者絕對量(如18ml 甲苯 + 2 ml 甲醇)。其總量應足以使TLC /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約為5mm。展開劑要求新鮮配制,不要多次反復使用,如需分層,則按要求放置分層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層或下層),備用。

    一、溶劑選擇規則: 1、 考慮分離成分的極性、溶解度、吸附度。 2、 先加入極性較小的溶劑,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極性大的溶劑 3、 一般根據相似相溶原則,需要注意,極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 混合溶劑通常使用一個高極性和低級性溶劑組成的混合溶劑。 5、 展開劑的比例要靠嘗試.一般根據文獻中報道的該類化合物用什么樣的展開劑,就首先嘗試使用該類展開劑,然后不斷嘗試比例,直到找到一個分離效果好的展開劑。

    6、 一般把兩種溶劑混合時,采用高極性/低極性的體積比為1/3的混合溶劑,如果有分開的跡象,再調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種溶劑),達到最佳效果;如果沒有分開的跡象(斑點較“拖”),最好是換溶劑。

    二、展開劑的選擇條件: ① 對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 ②可使成分間分開; ② 待測組分的Rf在0.2~0.8之間,定量測定在0.3~0.5之間; ③ 不與待測組分或吸附劑發生化學反應; ⑤沸點適中,黏度較小;

    ⑥展開后組分斑點圓且集中; ⑦混合溶劑最好用新鮮配制。

    三、溶劑極性參數表 環已烷 :-0.2、石油醚(Ⅰ類,30~60℃)、石油醚(Ⅱ類,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異丙醇:3.9、正丁醇:3.9、四氫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1、一般來說,弱極性溶劑體系的基本兩相由正己烷和水組成,再根據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來調節溶劑系統的極性,以達到好的分離效果,適合于生物堿、黃酮、萜類等的分離; 2、中等極性的溶劑體系由氯仿和水基本兩相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來調節,適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極性較大的木脂素和萜類的分離;

    3、強極性溶劑,由正丁醇和水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來調節,適合于極性很大的生物堿類化合物的分離。

    四、展開劑的選擇 物質分子 化學結構中,通常由較極性部分和非極性部分兩部分。例如下面以苯丙烷為極性小部分,隨著極性基團部分的增加,總體的極性就增加,展開劑極性也增加了。

    以下分開討論不同化合物極性情況及其對應的展開劑。

    1、類極性較小的揮發性物質 冰片: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17:3)、 厚樸酚:苯-醋酸乙酯(9:1.5)、 α-香附酮:苯-醋酯乙酯-冰醋酸(92:5:5)、 丹皮酚:環己烷-醋酸乙酯(3:1),

    結論:以石油醚、正構烷和苯為體積百分數比較大的溶劑,通常起溶解和分離化合物的作用,而用醋酸乙酯為調節Rf(比移值)的溶劑。為了減少拖尾之類其他相似相溶原則以外的影響,適當加入添加劑,如有機酸或者有機堿。

    2、類極性較小的不揮發性物質 β -谷甾醇:環己烷-醋酸乙酯-甲醇(6:2.5:1)或者環己烷-丙酮(5:2)、 熊果酸: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 齊墩果酸:氯仿-甲醇(40:1)、 豬去氧膽酸:氯仿-乙醚-冰醋酸(2:2:1)、 大黃素:苯—醋酸乙酯—甲醇(15:2:0.2)或者苯—乙醇(8:1)、 丹參酮ⅡA: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 穿心蓮內酯:氯仿-無水乙醇(9:1)

    靛玉紅、靛藍氯仿-乙醇(9:1)或者苯-氯仿-丙酮(5:4:1)

    結論:這類物質展開劑極性比極性較小的揮發性物質洗脫力強一些,因為這類物質極性小的母核大,而極性大的基團通常可以形成氫鍵,比如羧酸、羥基。以上物質,母核分子 量減小、母核結構中不飽和健的增加(尤其是出現苯環),極性基團的增加,都使極性增加,展開劑極性也增大。。這個范圍內的物質很多,一般展開劑大百分數的溶劑可以從環己烷—〉甲苯—〉二甲苯—〉苯—〉氯仿的順序,按照極性要求選擇。這里注意,異丙醇、正丁醇極性指數也比較小,在這范圍的化合物很少用,因為粘性大、展開慢,造成斑點擴散;另外,羥基的氫鍵作用力也有不利。調節Rf值的溶劑,從醋酸乙酯—〉甲醇—〉丙酮—〉乙醇。揮發性物質也有很多帶羰基、羥基的,但從它的揮發性就可以明白,分子間作用力不強,另外,母核與石油醚、正構烷和苯的結構差異小,估計更容易脫離硅膠吸附,更快進入溶劑中,而不需要通過提高展開劑的極性。

    由于存在糖的多羥基結構,苷元的結構影響變小。展開劑中使用極性大的有機溶劑(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正丁醇)和水。乙酸和甲酸的使用,一方面增大展開劑極性,另外也可以抑制硅膠羥基的作用,減少拖尾。由于混溶性和硅膠耐酸能力的限制,水和酸的使用是有限度的。

    3、類極性大的小分子 有機酸: 沒食子酸: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1)、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綠原酸、異綠原酸。例如下面以苯丙烷為極性小部分,隨著極性基團部分的增加,總體的極性就增加,展開劑極性也增加了。依次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綠原酸。相應展開劑分別為: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苯-冰醋酸-甲醇(30:1:3)、氯仿-甲醇-甲酸(9:1: 0.5)、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3:6: 1)、醋酸丁酯-甲酸-水(7:2.5:2.5)。 結論:

    這類物質多數是苯乙烯母核的,這個結構的極性本身比較大,另外有酚羥基和羧酸基團,個別有多羥基配基。皂苷的展開劑差不多,極性大。注意甲酸通常指的是濃度85%左右的,含有水。

    4、類含氮有機物: 鹽酸小檗堿:苯-醋酸乙酯-甲醇-異丙醇-濃氨試液(12:6:3:3:0.6)(氨蒸氣飽和)或正丁醇-冰醋酸-水(7:1:2)、 麻黃堿:氯仿-甲醇-濃氨試液(20:5:0.5)或正丁醇-冰醋酸-水(8:2:1) 甘草酸銨: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 結論分析:由于NH2硅醇基的作用很強,在強極性展開劑加有機酸、有機堿掃尾。對于極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對斑點擴散影響較小,因為化合物和硅膠的作用強。

    當被分離物質為弱極性物質,一般選用弱極性溶劑為洗脫劑;被分離物質為強極性成分,則須選用極性溶劑為洗脫劑。如果對某一極性物質用吸附性較弱的吸附劑(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膠),則洗脫劑的極性亦須相應降低。

    3.TLC 的通用顯色方法 理想的顯色希望靈敏度高,斑點顏色穩定、斑點與背景間的對比度好,斑點的大小及顏色的深度與物質的量成正比,在樣品組成并不完全已知的情況下,通用顯色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通用顯色方法主要有: E/m T2K gV"p Fg4244131、紫外照射法:方便、不破壞樣品; Pl o;E r"m?z s? d T$V4244132、碘蒸氣法:通用性強,與紫外法結合靈敏度高于該兩法單獨使用; $b8M"}?(P [+e4244133、熒光試劑:制造熒光背景,使原來紫外下無熒光物質被鑒別,有熒光物質更明顯;小木蟲學術博客 J-M0D6{Rf;r

    4、硫酸溶劑:對絕大多數有機物有效,但有破壞性。

    4.薄層層析和紙色譜操作注意事項 1、點樣 點樣器點樣于薄層板上,一般為圓點,點樣基線距底邊1.0~1.5cm,樣點直徑一般不大于2mm,點間距離可視斑點擴散情況以不影響檢出為宜。若因樣品溶液太稀,可重復點樣,但應待前次點樣的溶劑揮發后方可重新點樣,以防樣點過大,造成拖尾、擴散等現象,而影響分離效果。點樣時必須注意勿損傷薄層表面 2、展開 將點好樣品的薄層板放入展開缸的展開劑中,浸入展開劑的深度為距原點5mm為宜,密封,待展開至規定距離(一般為8~15cm),取出薄層板,晾干,待檢測。 注:展開缸如需預先用展開劑預平衡,可在缸中加入適量的展開劑,密閉,一般保持15-30分鐘。 3、顯色與檢視 供試品含有可見光下有顏色的成分可直接在日光下檢視,也可用噴霧法或浸漬法以適宜的顯色劑顯色,或加熱顯色,在日光下檢視。有熒光的物質或遇某些試劑可激發熒光的物質可在356nm紫外光燈下觀察熒光色譜。對于可見光下無色,但在紫外光下有吸收的成分可用帶有熒光劑的硅膠板(如GF254板),在254nm紫外光燈下觀察熒光板面上的熒光猝滅物質形成的色譜。

    把我的祖傳秘方告訴你吧

    PE(60-90)EtAc/PE=1:2 EtAc/PE/AcOH=15:5:1 EtAc/AcOH/n-Butanol/H2O=2:1:1:1

    8年來我用這四種體系,沒有出現過什么問題.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環已烷,不斷調節比例,直到有滿意的Rf值,有拖尾時可能要加酸或堿,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

    我用了好幾年了,都還好。不妨一試!

    鋪板

    鋪板用的勻漿不宜過稠或過稀:過稠,板容易出現拖動或停頓造成的層紋;過稀,水蒸發后,板表面較粗糙。勻漿配比一般是硅膠G:水=1:2~3,硅膠G: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1:2。研磨勻漿的時間,根據經驗來定,與空氣濕度有關,一般通過拿起研棒時勻漿下滴的情況來判斷,越稠越難下滴。勻漿的稀稠除影響板的平滑外,也影響板涂層的厚度,進一步影響上樣量。涂層薄,點樣易過載;涂層厚,顯色不那么明顯。通常,板的質量對薄層鑒別的影響不是很大,影響最大的是展開劑的配制和展開系統的飽和。

    點樣

    盡量用小的點樣管。如果有足夠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點樣管。這樣,點的斑點較小,展開的色譜圖分離度好,顏色分明。樣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樣品溶液含水量大,點樣斑點擴散大。樣品溶液的溶劑一般是無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點好樣的薄層板用電吹風的熱風吹干或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展開劑配制

    選擇合適的量器把各組成溶劑移入分液漏斗,強烈振搖使混合液充分混勻,放置,如果分層,取用體積大的一層作為展開劑。絕對不應該把各組成溶液倒入展開缸,振搖展開缸來配制展開劑。混合不均勻和沒有分液的展開劑,會造成層析的完全失敗。各組成溶劑的比例準確度對不同的分析任務有不同的要求,盡量達到實驗室儀器的最高精確度,比如:取1ml的溶劑,應使用1ml的單標移液管,移液管應符合計量認證要求,盡管多數時候這不是必須的。展開系統的飽和一般使用的是雙槽的展開缸,一槽用來放展開劑,另一槽可加入氨水或硫酸。把待展開的板放入兩槽間的平臺,斜架著,蓋上展開缸的蓋子。讓展開劑的蒸氣充滿展開缸,并使薄層板吸附蒸氣達到飽和,防止邊沿效應,飽和時間在半個小時左右。展開時難免要打開蓋子把薄層板放入展開劑中,不過對薄層板與蒸氣的吸附平衡影響不大,當然動作應該盡量輕、快。

    溫濕度的控制

    溫濕度對薄層影響都很大。不凍結的前提下,通常溫度越低分離越好,較難的分離需在低溫下分離,例如人參皂苷。濕度的影響,估計主要是影響薄層板的吸附能力,導致選擇性(容量因子)的變化,濕度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溫度控制使用空調器或冰柜,濕度控制是通過在另一展開槽放置相應濃度的硫酸。

    顯色

    噴顯色劑顯色最重要是有好的霧化器。

    solvent polarity Viscosity(cp20℃) Boiling point(℃) UV cutoff(nm)
    i-pentane(戊烷) 0.00 -- 30 --
    n-pentane 0.00 0.23 36 210
    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0.01 0.30 30-60 210
    Hexane(己烷) 0.06 0.33 69 210
    Cyclohexane(環己烷) 0.10 1.00 81 210
    Isooctane(異辛烷) 0.10 0.53 99 210
    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0.10 -- 72 --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0.10 0.47 99 215
    Cyclopentane(環戊烷) 0.20 0.47 49 210
    n-heptane(庚烷) 0.20 0.41 98 200
    Butyl?chloride(丁基氯;?丁酰氯) 1.00 0.46 78 220
    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乙炔化三氯) 1.00 0.57 87 273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 1.60 0.97 77 265
    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1.90 0.71 48 231
    i-propyl?ether(丙基醚;?丙醚) 2.40 0.37 68 220
    Toluene(甲苯) 2.40 0.59 111 285
    p-xylene(對二甲苯) 2.50 0.65 138 290
    Chlorobenzene(氯苯) 2.70 0.80 132 --
    o-dichlorobenzene(領二氯苯) 2.70 1.33 180 295
    Ethyl?ether(二乙醚;?醚) 2.90 0.23 35 220
    Benzene(苯) 3.00 0.65 80 280
    Isobutyl?alcohol(異丁醇) 3.00 4.70 108 220
    Methylene?chloride(二氯甲烷) 3.40 0.44 40 245
    Ethylene?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3.50 0.79 84 228
    n-butanol(丁醇) 3.90 2.95 117 210
    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 乙酸丁酯) 4.00 --- 126 254
    n-propanol(丙醇) 4.00 2.27 98 210
    Methyl isobutyl ketone() 4.20 -- 119 330
    Tetrahydrofuran(?四氫呋喃) 4.20 0.55 66 220
    ethanol 4.30 1.20 79 210
    Ethyl acetate 4.30 0.45 77 260
    i-propanol(丙醇) 4.30 2.37 82 210
    Chloroform(氯仿) 4.40 0.57 61 245
    Methyl?ethyl?ketone(甲基乙基酮) 4.50 0.43 80 330
    Dioxane(二惡烷; 二氧六環; 二氧雜環己烷) 4.80 1.54 102 220
    Pyridine(吡啶) 5.30 0.97 115 305
    Acetone(丙酮) 5.40 0.32 57 330
    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6.00 0.67 101 380
    Acetic?acid(乙酸) 6.20 1.28 118 230
    Acetonitrile(乙腈) 6.20 0.37 82 210
    Aniline(苯胺) 6.30 4.40 184 --
    Dimethyl?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6.40 0.92 153 270
    Methanol() 6.60 0.60 65 210
    Ethylene?glycol(乙二醇) 6.90 19.90 197 210
    Dimethyl sulfoxide() 7.20 2.24 189 268
    water 10.20 1.00 100 268

    常用溶劑參數表

    化合物名稱 中文名稱 極性 粘度 沸點 吸收波長
    i-pentane (異戊烷) 0 - 30 -
    n-pentane (正戊烷) 0 0.23 36 210
    Petroleum ether (石油醚) 0.01 0.3 30~60 210
    Hexane (己烷) 0.06 0.33 69 210
    Cyclohexane (環己烷) 0.1 1.0 81 210
    Isooctane (異辛烷) 0.1 0.53 99 210
    Trifluoroacetic acid (三氟乙酸) 0.1 - 72 -
    Trimethylpentane (三甲基戊烷) 0.1 0.47 99 215
    Cyclopentane (環戊烷) 0.2 0.47 49 210
    n-heptane (庚烷) 0.2 0.41 98 200
    Butyl chloride (丁基氯; 丁酰氯) 1.0 0.46 78 220
    Trichloroethylene (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1.0 0.57 87 273
    Carbon tetrachloride (四氯化碳) 1.6 0.97 77 265
    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1.9 0.71 48 231
    i-propyl ether (丙基醚; 丙醚) 2.4 0.37 68 220
    Toluene (甲苯) 2.4 0.59 111 285
    p-xylene (對二甲苯) 2.5 0.65 138 290
    Chlorobenzene (氯苯) 2.7 0.8 132 -
    o-dichlorobenzene (鄰二氯苯) 2.7 1.33 180 295
    Ethyl ether (二乙醚; 醚) 2.9 0.23 35 220
    Benzene (苯) 3.0 0.65 80 280
    Isobutyl alcohol (異丁醇) 3.0 4.7 108 220
    Methylene chloride (二氯甲烷) 3.4 0.44 240 245
    Ethylene dichloride (二氯化乙烯) 3.5 0.78 84 228
    n-butanol (正丁醇) 3.7 2.95 117 210
    n-butyl acetate (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4.0 - 126 254
    n-propanol (丙醇) 4.0 2.27 98 210
    化合物名稱 中文名稱 極性 粘度 沸點 吸收波長
    Methyl isobutyl ketone (甲基異丁酮) 4.2 - 119 330
    Tetrahydrofuran (四氫呋喃) 4.2 0.55 66 220
    Ethanol (乙醇) 4.3 1.20 79 210
    Ethyl acetate (乙酸乙酯) 4.3 0.45 77 260
    i-propanol (異丙醇) 4.3 2.37 82 210
    Chloroform (氯仿) 4.4 0.57 61 245
    Methyl ethyl ketone (甲基乙基酮) 4.5 0.43 80 330
    Dioxane (二惡烷; 二氧六環; 二氧雜環己烷) 4.8 1.54 102 220
    Pyridine (吡啶) 5.3 0.97 115 305
    Acetone (丙酮) 5.4 0.32 57 330
    Nitromethane (硝基甲烷) 6.0 0.67 101 330
    Acetic acid (乙酸) 6.2 1.28 118 230
    Acetonitrile (乙腈) 6.2 0.37 82 210
    Aniline (苯胺) 6.3 4.40 184 -
    Dimethyl formamide (二甲基甲酰胺) 6.4 0.9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