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糧油檢測高速發展 科技推動大米質量提高
“我們已經連續加了一個多月的班,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今年我們的檢測量比去年大了好多。”2017年元旦小長假前夕,湖南省糧油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龍湖浩有些疲倦地坐在辦公室沙發上,窗外是冬天難得的陽光,他的假期計劃卻是在家好好休息 。
外省糧油湖南檢
“今年除了省內的業務穩步增長外,國家糧食局還委托給我們抽查樣品1300多份任務。這些樣品都是省外的糧油產品。”龍湖浩介紹。
以往湖南省糧油產品質量監測中心(以下簡稱“湖南糧油監測中心”)所檢驗的產品絕大多數是湖南本土的米、面、油。今年,新增了大豆、小麥的檢測,安徽、云南等省糧油產品也開始在中心進行檢驗,“這說明中心的實力已經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湖南省糧油監測中心近些年來獲得高速發展。2016年,他們首批通過國家及省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現場考核評審;通過了國家認監委計量認證現場考核;通過了國家食安委花生油中黃曲霉B1能力認證、國家檢科院大米中有機磷農藥比對考核、國家局省級中心檢驗技術比對考核和省質監局乳品中粗蛋白能力驗證等。
此外,他們還具備了轉基因定性檢驗資質,成為省內屈指可數的具備該資質的第三方機構。
湖南糧油監測中心對糧油產品安全進行全面把關,進行了一系列重要專項檢測:2014年劃轉最低收購價稻谷扦樣檢驗;2015年最低收購價稻谷重金屬檢驗;2016年全國庫存檢查國家抽檢、省級抽檢和中儲糧專項檢查;2016年最低收購價稻谷質量驗收檢驗及重金屬檢驗;2016年省級儲備糧(油)質量安全監測;2016年糧食質量安全監測等,這些檢測的最終目的都是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據統計,湖南糧油監測中心2016年完成各類糧油扦樣檢驗樣品約1.6萬份,出具監測數據9萬份,同比分別增長10.2%和8.18%。
更讓人驚訝的是,2016年湖南糧油監測中心接收社會委托檢測樣品5500份,出具檢測數據6400份,同比增加了11倍。“政府對于糧食安全要求很嚴格,政策性糧食必須檢驗。”龍湖浩說,“近些年,市場對于糧油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企業的質量意識也越來越強,因此委托我們進行檢驗的企業越來越多。”
益陽天下洞庭米業近兩年經常委托湖南糧油監測中心檢驗,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在湖南本地拿到了檢測報告后,他們銷往外地的大米就不需要在當地進行檢驗了,簡化了程序而且進入對方市場變得更加順暢。
重金屬檢測從3小時縮到3分鐘
重金屬污染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把好重金屬污染關,禁止不合格的糧食流入市場是湖南糧油監測中心的重要工作。湖南糧油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倪小英介紹,傳統重金屬檢測是對樣品消化前處理后,用原子吸收、原子熒火等檢測,耗時繁瑣,至少需要3-4個小時,既不能滿足稻谷收儲高峰期的檢測速度需要,也無法在收糧現場推廣使用,導致稻谷收獲時不能有效、全面把關。
湖南糧油監測中心對外開展共同技術研發,于2013年啟動稻谷重金屬元素快速檢測技術研發及儀器產業化項目,并于2015年12月完成科研,推出了快速檢測技術及儀器,首次實現了稻谷中重金屬元素的快速無損檢測,3分鐘能完成超標篩查,10分鐘實現準確定量。
這一研究成果中的專用儀器設備和系列標準物質2016年已經成功實現產業化,并在湖南、湖北、四川、浙江、遼寧、江西、河南和陜西等地推廣使用,在每個糧食收購點當場就可以檢測重金屬是否超標。該項目產生直接經濟效益5000萬元,間接經濟效益2億元,為稻米的分倉儲藏、分類處置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餐桌安全。
這一成果在2016年被評選中國糧油行業最高獎——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儲備“黑科技”提高糧食質量
除了已經成功應用的重金屬快速檢測技術外,湖南糧油監測中心正在研發一系列技術提高糧食質量,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全放心。
目前世界上儲存糧食廣泛采用磷化氫進行熏蒸防蟲。但是磷化氫是高毒制劑,熏蒸后有殘留,對人體特別是對糧庫保管人員有害。而且,由于這項技術已經使用了60多年,出現了害蟲對藥物的抗性,導致用藥量增加,殺蟲效果反而下降的情況。“我們現在正在與中科院合作開發綠色新型熏蒸劑,對人體無害,而且能解決現有藥物出現抗性的問題。”湖南糧油監測中心儲存加工所所長鄧樹華說,“目前,我們小試驗已經完成,將進行中試。如果這項技術研發成功,將部分替代磷化氫,對于糧食儲備將是顛覆性的突破。”
幾乎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經歷,大米、面條在高熱高濕的環境下容易生米蟲,對于許多經銷商和消費者一直是一大困擾。湖南糧油檢測中心已經與長沙某企業共同研發微波殺蟲技術,計劃在2017年生產出第一臺低溫脈沖微波裝備,屆時消費者就不會再為大米生蟲困擾了。
加強糧食監測對于糧食收購、提高糧食質量具有指導意義。龍湖浩欣慰地說:“從我們檢測的情況來看,湖南大米送檢的二級米比以前多了,一等米也開始多了起來,這說明市場上湖南大米整體質量水平提高了。”